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分類: 图书,经济,行业经济,农业,农业建设与发展,
品牌: 唐艳香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35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2626212
·条形码:978753262621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将饭店放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脉络里,研究其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生活的关系。具体来说,近代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吸引了众多中国各地人口和许多外侨,因此也汇集了各帮饮食风味,并传入了西餐。中西饭店的分布区域随城市的发展而扩张,随城市商业区的转移和城市不同功能分区的形成而向租界繁华区域集中。饭店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空间,为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娱乐提供了场所,这也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空间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饭店是近代上海市民在家之外重要的饮食消费场所,它既包括平民阶层进餐的小饭店,也包括被称为菜馆酒楼的中上层社会光顾的餐馆,还包括西餐馆,相当于英文中的“restaurant,”。
菜场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设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的变迁。菜场既为公众所有,也就汇集着各种社会矛盾,菜场里发生的人和事,展示着近代上海城市居民丰富的日常生活。近代菜场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
作者简介唐艳香,女,1975年生于河北。曾先后就读于河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沈阳化工学院。
褚晓琦,女,1968年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2001年师从熊月之教授攻读上海史专业,2004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史、外侨史,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史林》等杂志均有相关论文发表。
编辑推荐《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
目录
上篇 饭店与上海城市生活(1843-1949)
绪论
第一章 上海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基于各帮菜馆的时空考察
第一节 城市社会发展与菜馆业变迁
第二节 城市空间拓展与菜馆分布区域演变
第三节 上海的各帮菜馆
第二章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上海的西餐馆
第一节 西餐在上海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西餐馆在上海的空间演变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第三章 多样化与多功能化的空间:饭店与上海城市生活
第一节 饮食空间
第二节 社会活动空间
第三节 娱乐空间
第四节 风情世味的窗口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档案
二、报刊
三、资料
四、专著
五、论文
后记
下篇 上海菜场与市民生活(1843-1949)
引言
第一章 演变
第一节 从传统集市到近代上海菜场
第二节 选址拓展完善
第二章 控制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规范与制度
第三章 冲突
第一节 菜源、菜价与菜农
第二节 菜场里的社会冲突——以八仙桥菜场摊基投标事件为例
第四章 活动
第一节 人声鼎沸的菜场丰盛的菜篮子
第二节 城市社会的底层——以菜场为生的摊贩
余论
附录
附录一:公共租界工部局公共菜场章程
附录二:公共租界工部局私立菜场执照条例
附录三:修正公共租界工部局私立菜场执照规则
附录四:上海市市立菜场管理规则草案
附录五:模范菜场办法
附录六:市立菜场摊户基地临时租约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档案、资料集
三、论文类
四、报刊类
五、地方志、指南类
六、英文类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四种司法机构(领事法庭、领事公堂、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庭),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电压有两种(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
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国警察。
这里人口多元。域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18个省区。同乡会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同乡是他们最亲切的关系,名目繁多的会馆、公所,为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办理婚丧嫁娶之事,发挥重要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话、地方菜、地方戏,成为各路同乡认同的重要标志。外侨人口最多时超过15万,所属国籍与民族最多时超过60个,各种总会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日本人则自成社区,将虹口地区建成了“小东京”。
这里货币多元。几乎所有重要的列强都有银行在上海发行过货币,确切可计的有18家。它们发行的各种面值、各种文字、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纸币,英国女王头像、孙中山头像、自由女神像、赵公元帅像等,同时出现在上海货币市场上,光怪陆离,莫此为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哪怕是伦敦、纽约那样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能够像这里有那么多品种的货币流通。
这里教育多元。除了国人官办或民办的学校之外,有教会办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办的,外侨团体办的,有在美国注册、用英语教学、英语考试的,如圣约翰大学,也有用法语、俄语、德语、日语教学的,学制、教员、教科书、教学方法、毕业文凭五花八门。
文摘插图:
上篇 饭店与上海城市生活(1843—1949)
第一章 上海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基于各帮菜馆的时空考察
自1843年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从一个江南县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被人称为“东方巴黎”;从“东南壮县”发展到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工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上海城市的发展,促进了饮食业的繁荣。开埠后,上海城市的空间不断拓展。先是租界的开辟,使上海城市的空间被划分成华洋两个异质的空间。后来租界的发展,使上海城市的重心从县城向租界转移。租界的示范效应,又进一步促使了华界的发展,上海华界的空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突出的是闸北在20世纪后的兴起。同时,租界也不断向外扩充,这与各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有关。各国建立租界以后,利用种种借口,拓展租界的范围。所有这些不仅促使上海城市空间不断扩大,而且也改变了上海城市的布局。随着租界的日渐繁荣,城市的商业中心开始北移,饮食业的分布随之向北发展。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不同功能区,饮食业的分布适应了城市格局的变化。作为上海饮食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餐业即菜馆业,它的发展与空间分布的演变,不仅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也印证了城市的发展。
后记感谢我的导师熊月之先生。本书从选题到写作、修改,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我生来愚钝,入师门三年,导师未有一言苛责于我,总是时时给我以鼓励。导师是蔼然长者,我在导师身上不仅看到了如何治学,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如何做人。
感谢姜义华、戴鞍钢、金光耀、苏智良、周武诸位老师给我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宋钻友老师在我查找档案时提供了重要线索。感谢我的父母多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感谢我的师兄张笑川在我论文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给我的诸多帮助和鼓励。感谢我的同门袁蓉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认真帮我校对,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感谢我的同学尚红娟、潘健一直以来给予我鼓励。感谢同门张生、饶玲一、侯艳兴、柏栎在查找资料方面给予我的帮助。感谢我的同事及好友徐锋、汪波、佟守琴、宋以新、路风对我的关心与鼓励。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虽然几易其稿,但是终因自身资质不高以及后天努力不够,有诸多缺憾,只能留待他日继续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