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帝国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综合,
品牌: 连清川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22057852
·条形码:978722205785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彷徨的帝国》主要讲述了:这是一个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晕眩感的民族,一个在迅速变化中失去了方向感的国度。不幸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是世界经济的龙头,它是文化的输出者。失去了方向,它会成为所有人的心腹之患。两处战争废墟,一场金融危机。心理分裂的国家,挑战四起的世界。十万进退两难的士兵,千万失去保障的中产。满怀狐疑的盟友,周围遍布的暗敌。进再难恣意挥洒帝国的荣光,退无以从容安顿破碎的市场。
这便是奥巴马和他的美国歧路。这便是罗马之后最伟大西方帝国的彷徨。
作者简介连清川,70年代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南方周末》记者、编辑多年,参与创办《书城》杂志,担任《21世纪环球报道》主编。2003年负笈海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长达三年。
长期为《南方周末》、《新周刊》、《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南风窗》、《外滩画报》等主流媒体写作专栏,范围涉及国际政治、媒体评论、书评与文化评论等。
2006年回国后,任《普知·读者文摘》(美国《读者文摘》中国大陆版)总编辑,此后担任《时代周报》编委,现居上海。
媒体推荐“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他对西方传媒的实地考察,对美国选情的即时报道,以及由此带来对“9·11”之后全球化浪潮的深入思考。他已经进入政治学和历史学的领域,突破了国内传媒界青年记者的狭隘眼界。如此进步,让我感到欣喜。”
——朱学勤,著名学者,上海大学历史教授
“连清川赴美三年,正是经历了“9·11”袭击之后的三年,也是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大选的三年,一个中国记者,能够于斯时斯地作近距离的观察,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机缘。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者对国家权力、公民社会、新闻伦理等的思考,不仅清醒,而且独到。”
——江艺平,南方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方周末》前总编辑
“多年以来,美国是一个不断被我们谈论,而我们却仍对其知之甚少的国家,它既让我们心生渴望,也带来不断的焦虑。很多时刻,我们不正是通过观察别人来了解自己的吗?年轻作家连清川不断继续他的观察与谈论,为我们增添了一种清新、独特的声音。”
——许知远,知名作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连清川,一个新媒体人,他曾供职于中国最出色的南方报业;他仔细观察过广州、纽约、上海;他用中文写作、思考,也用英文交流、阅读;他纵论国际事务,也描述春天的第一枚绿芽;他知道《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的新闻,也明了《大西洋月刊》与《纽约书评》的议论;他走,他看,他写,于是有了这本书,它可以向你展示新一代媒体人的功力与眼界。”
——连岳,《南方周末》等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家
编辑推荐《彷徨的帝国》是由连清川所编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朱学勤 序
江艺平 序
自序:歧路彷徨,帝国何处
第一辑 2008,大选时间
新美国梦想疑云重重
技术性击倒
希拉里太老,奥巴马太年轻
一个越战老兵的绝地反击
肤色、信仰与性别
丢脸的媒体和民意去向
美国分裂症
向左走,向右走
高山仰止
中国是美国大选的话题吗?
堕胎不堕胎,这是个问题
教徒的神威
有钱和没钱人的共同游戏
华裔选民,拉美裔选民,以及其他选民
不重要的副总统?
第二辑 纽约,观察空间
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度
逃出美国?
纽约的中东战争
学习自由
透明纽约
不为己甚
鸟巢里的风暴
倔强的灯光
非法移民:人情、法律和理想
圣诞节是个什么节?
唐人街:渴望与逃离
伦理与现代
种族主义、传统、现代
自信与暴政
忘却
第三辑 读书,品茗思想
世界还是圆的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幸存者
暖昧的真相
外交教授的总统评分机制
为他人的道德而决斗
《告别演说》的难言之隐
财政计划与首都
麦迪逊的罪过
杰佛逊和他的朋友们
孟南德历史探案集
第四辑 新闻,职业体验
默多克之战
如果我是《时代》周刊
苏尔兹伯格保卫战
谁的编辑 室?
白宫的新闻游戏
后“9·11”与美国宪法
战乱时期的爱国主义
稳定性,还是创造性?
知识界向何处去?
揭老祖宗疮疤
跋:在纽约:读书,读城,读世界
致谢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第一辑 2008,大选时间
新美国梦想疑云重重
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这个新时代,肇始于新总统的新颜色。《纽约时报》的通栏标题兴奋地宣称“种族障碍的坠落”。非洲裔总统的出现,扫清了美国政治232年以来的种族歧视,打破了政治界的玻璃天花板。
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胜利,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胜利。它宣告了人人平等可能性的真实出现。
而《纽约时报》标题的另一半,却充满了疑虑:“当选民拥抱改变的召唤。”的确,从美国的现实来说,非洲裔总统的出现并不是他们的第一诉求,而只是一个副产品:只是恰巧奥巴马是一个非洲裔候选人而已,他们首先期盼的是美国政治的转变。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奥巴马的肤色并不是他们做出选择的第一因素,而是奥巴马所代表的、所宣称的“改变”。
他从宣布参选的第一天开始,就大声宣告自己将致力于弥补裂缝:修补因为政党对立所产生的政治裂缝,修补贫富分化所生产的社会裂缝,修补种族实际不平等所造成的经济裂缝,修补单边主义所造成的外交裂缝。
于是美国的年轻人行动起来了,他们成为奥巴马的业余助选团,第一次,他们能够不以街头政治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推动改变。于是美国的少数族裔行动起来了,他们走出家门踏向投票站,第一次,他们相信自己的投票能够真正地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这个国家的政治和他们发生了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在奥巴马当选的那一刻开始,美国业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无种族政治的新时代开始,改变旧政治的新时代开始。
可惜,这个新时代带有如此脆弱的痕迹,带有如此多的颠覆的险情。一个新时代,面对着一大片的旧危机。
两场战争带来了美国人生命的巨大牺牲和社会心理破裂,以及两个国家民主未立、旧制相争、经济崩溃的废墟;
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面金融危机,蔓延至实体经济,蕴含着一次更大规模的全面经济衰退和全球增长放缓的恐慌;
长期的政党争斗,贫富分化加剧,中产阶级由于医保制度破产而加速下滑,阶级对立情绪严重的社会分裂;
绕过联合国的国际争端协调机制,单方面发动战争造成的国际社会反感,传统盟友背离的国际孤立;
伊斯兰国家和信徒们对于美国长期进行民主和意识形态化文化出口的不满,以及极端分子和恐怖主义分子暴力行动升级的威胁;
全球变暖趋势坐实,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方案不满,群起杯葛美国自私的全球环境政策;……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