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与读物,经济学基础理论,
品牌: 姜奇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8615738
·条形码:978750861573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站在历史“终结”与“开始”的切换点上,以价值、交换、货币、资本、组织、制度、福利等方面为线索,扬弃现代性经济学,对工业化进行反思,深刻剖析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现代性经济的解构和建构。“9·11”中坚固的世贸中心大楼灰飞烟灭,2008年坚固的华尔街投资神话彻底破灭,坚固的雷曼兄弟公司在挺立了158年后烟消云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历史在“终结”,这次的对象是牢不可破的工业化本身。这一切都是因为——后现代经济时代到来了。
作者简介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中国“数字论坛”成员。主编《数字论坛》等丛书,著有《21世纪网络生存术》、《知本家风暴》(合著)、《长尾战略》等十余本专著,译著《浮现中的数字经济》。 2007年被评为“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位启蒙者”之一;获1999年《北京青年报》“财富人物”、中国“互联网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2007年中国传媒思想贡献奖;2006年中国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008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
媒体推荐30年来,社会和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现实进程和经验教训,已无可争议地表明,观察和认识信息时代的经济需要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我们不但需要广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对于热火朝天的社会现实的敏感和持续关注,更需要冲破传统观念的巨大勇气。姜奇平多年来的工作恰恰具备了上述三个特点,这部著作就是他这些年来潜心钻研和思考的成果。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禹
在传统经济学的假设边界之外,用与主流经济学家完全相反的感性分析“心物一元”的研究套路,通过对价值、交换、货币、组织、资本、制度、福利一一进行后现代主义解构,对诸多经济现象给出了自己的阐释——《后现代经济》,是姜奇平在这条富于挑战和风险的学术之路上行走十年的心得。
——中园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汪向东
新一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政治和商业景观,而曾经坚固的一切事物必须先熔化、后重铸,直到其适应社会的流变和生活轨迹的多样化为止。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的,但本书作者却怀着快乐的眼光看待它——或许这就是后现代经济的真谛。
——著名数字化思想家《数字化生存》译者胡泳
说起“后现代性”,人们首先的反应是“文化的解构”,而本书却将价值、组织、货币、交换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解构。我更愿意说,这是一本经济哲学著作。“今天的思想,就是明天的世界”,因此我认为,后现代经济就是思想的经济:一种更“软”(软实力)、更“湿”(湿件)、更“虚拟”(今天的虚拟=明天的真实)的经济——未来的商业一定是“想”出来的。
——价值中国网创始人兼CEO林永青
编辑推荐《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互联网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逃避后现代的批判;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后;信息网络中的个性化将成为可能。
目录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谋杀案式的导读
自序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前言
第一章 后现代经济-价值
真实世界中的价值
后现代经济的价值所指
后现代思想中的价值证明
经济学中的后现代价值观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
真实世界中的交换
后现代交换原理的问题所指
后现代思想中的交换理论
经济学交换理论的后现代向
第三章 后现代经济-货币
坚固货币之死与虚拟货币之生
个性化虚拟货币
货币所指的异化与能指的复归
后现代金融学
第四章后现代经济-组织
真实世界中的组织
后现代组织所指
后现代思想能指的组织
内生品种的经济学组织理论
第五章 后现代经济-资本
互联网的体验化
后现代资本论的原理框架
后现代思想中对资本的解构
经济学中反传统资本理论
第六章 后现代经济制度
互联网实践中的制度创新
后现代的制度理念
后现代思想中的制度观
经济学中的后现代制度分析
第七章 后现代经济-福利
互联网实践中的福利问题
后现代主义福利论的原理框架
后现代主义思想中的福利观
经济学中的后现代福利框架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8年上半年,中国的网民数量突破了2.5 亿,跃升为世界第一。中国网民数量之巨大,他们的意愿、诉求、行为,乃至他们的网络生活本身已不容忽视。同时,尚不及20%的网民普及率,30岁以下占2/3以上的网民年龄结构,又昭示出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潜力。
2008年以来,从互联网上的反藏独、反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组织护卫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爱国红心签名、呼吁抵制家乐福,到“5.1 2”大地震灾情披露、救灾动员、民意表达与决策的互动、志愿者组织,以及由某些机构和个人的行为引发的公共道德大讨论……在这一系列令人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和领域中,互联网均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明确肯定互联网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这是自近年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公开回复网络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党政领导与网民对话、问策以来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最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肯定网络民主,网络民意已俨然成为主流民意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文摘插图:

第一章 后现代经济-价值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对价值论来说,这意味着一元化的效用“烟消云散”为多元化的价值。
如果人们回到价值的基本面来考虑问题,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给人们留下的最根本的反思,应是对价值确定原则的重新思考。
在这场引起人们巨大经济利益损失的游戏中,有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从现代性角度看非常正常,但从后现代性角度看非常反常,这就是脱离参照点确定价值的游戏规则。
在“脱离参照点确定价值”这一基石性的原则上,东方与西方“坚固”程度相同:东方要求从多元化的具体价值中,萃取出一元化的抽象价值,保持价值的坚固性;西方要求从多元化的主观价值中,萃取出一元化的客观效用,以保持价值的坚固性。一二百年来,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
但从后现代的观点看,将多元化的价值参照点过滤掉,存在着一元化的价值异化的风险。鲍德里亚指出,问题的实质在于“货币与真实生产的脱节”,是“参照的丧失”。
金融危机正是表现为在确定价值时,华尔街这个超人的异己力量对无能为力的所有个人的压制性。在危机之前,华尔街确定价值远远脱离了真实世界、日常生活这样的参照点,用鲍德里亚的话说,“它摆脱了市场本身,成为卸载了所有信息和意义的自主仿象,它本身成为信息并且在自身交换。此时它不再是一种商品,因为它身上既不再有使用价值,也不再有交换价值”。
坚固的华尔街也许能在这次灾难中恢复其现代性的常态,但是在烟尘散尽后,我们还会有另一种发现:在现代性的废墟上,长出了后现代的蘑菇。
就像星星点点的蘑菇一样,参照点是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的,在当代还是以网络的方式存在的。在价值确定的原则中,将参照点纳入进来,将意味着克服现代性最大的一个弱点——生产对于生活的疏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坚固到只剩下股票的票面价值那样苍白和单一。生活的意义、人的异质性的价值,只有在参照点中才存在。生活品质的提高,取决于品种多样化的选择,品种是意义、异质性的维度和载体。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后,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生活因为色彩更加丰富,选择更加多样而可能变得更加美好。
后现代主义让我们发现,还可以思考“让世界恢复坚固”的反问题:网络中的个性化何以可能?具体来说,个性化价值的经济性何在?
真实世界中的价值
色随心变
《镜花缘
……[看更多书摘]
后记民丹岛是一个世外桃源。碧蓝的大海、耀眼的白沙、休闲的乌棚架、巨大的椰树,一派南国风光。
民丹岛上的MED俱乐部选了个好地方,楼前是海,楼后也是海,原来它是一个嵌入海中的半岛。如果建筑是人为事物的隐喻,大海是自然事物的隐喻,眼前的景象就好像喻示着社会嵌入自然,心嵌入物。
我四肢一动不动,放松地漂浮在海面上。一个小时过去了,只有一层海水轻轻地漫过我的脸。在其他海里,由于浪大难以掌握重心平衡,我都无法像现在这样保持这个属于游泳池的动作。
静躺久了,不免有所发现。先是仰望天上的云,忽然发现有一个娃娃在看我。这朵娃娃云有眼睛,有嘴巴,表情如此生动,以至我恍惚觉得天亦有情,天是有生命的。
再看海面,也有发现。由于没有浪,海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有云时,接近沙滩的游泳区海面呈现绿色。但当云离开后,海面竟然像镜子一样,将天上的蓝映在了海面上,改变了最上面绿的颜色,成了一片“天”蓝。
由于海天一色,天际线看起来像是一条缝合线,把映在人间的天和映在天上的人合为一体。所谓天人合一,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时我脑海里涌现出一个词,就是“嵌入”。嵌入的原意是讲经济嵌入社会,可以引申来描述任何二元合一,比如天人合一。
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就是心物一元,中国叫天人合一。
来民丹岛,想法之一就是选择一个世外桃源,超脱性地理一理本书的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