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集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综合,
品牌: 张鸣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224087068/9787224087062
·条形码:978722408706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姑妄集》是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我社出版六卷本《张鸣精品集》之后的又一本全新的历史文化随笔集。张鸣教授在六本精选集的梳理和沉淀之后,取得了写作上的很大进步,更加关心现实,社会责任感更强,叙述视野更开阔,也正因此,其社会影响力持续上涨。
作者简介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后涉历史,现在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均遗憾多多。
媒体推荐丁东,我觉得在大学里张鸣是比较稀有的教授,民国时像他这样的教授并不稀有,在当今大学里,却是太缺也太少了。
雷颐,张鸣先生现在写时评越来越多,我很佩服他有那么好的精力,很多东西我还没来得及写,就发现他已经写出来了,我一看正是我要写的!
李零,读张鸣先生的文章既可以做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
马立诚:张鸣以切肤之痛批判高等教育官本位的严重性、黑暗性、腐败性。对当下问题的关注比较深,击中要害,对高校体制的批评上表现得很充分。
秦晖,张鸣兄用材料和逻辑把很多问题讲得很清楚,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清楚很多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
王学泰,张鸣的文章很好读,很好看,更重要的是他很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很有见地。张鸣很多很小的文章,但揭示的问题却很深刻。看他的书,可以使我开拓心胸,开拓眼界。
吴思,看透枪杆子,了解锄把子,张鸣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中国历史的真相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对他的理解,有时候也经常是我对我自己的理解。
解玺璋,我觉得张鸣老师很好打交道,我们很欢迎像张鸣老师这样的学者给我们报纸和杂志撰稿。我觉得学者应该和媒体有这样互动的关系。
徐庆全,幸运的是总有一些历史书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告诉我们怎样认识社会,怎么从历史出发来认识现在的社会,张鸣的书也罢,吴思的书也罢,李零的书也罢,意义就在这。
编辑推荐《姑妄集》精选其2007年大量新随笔当中的数十篇精华,展示一个更开阔、更热血、更有担当的教授形象。
目录
从历史到现实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有关五四的一点乱弹
失败的自治话柄和古老的大一统难题
给西太后讲立宪
明君的昏事
政治里的巫术
官家大戏场
金字塔习惯性颠倒
风月与官场
两个糊涂丞相的故事
马屁也不易
铁面法官手里的“冤案”及其他
廉吏酷吏与忠狗
一根筋的人出故事
中国式会议的基本法则
关于选举的乱弹
民意何如官意
章太炎的政治疯病
文人有什么用
美国人的“中国戏”
关于洋人跪拜的那点事儿
那座中西合璧的牌坊
马桶与茶壶的旋律
从公厕的修建到大粪主义
古人的选美比赛
弄不好,自己被自己忽悠了
富不出三代的魔咒
从现实到历史
哭笑不得的姓氏
荣誉和面子的闲话
市场世界与封面美人
正常社会的不正常话题
廉租房与黑社会
“遭人喜欢”的黑社会
速成病及其经济
大赌伤身
“好人好事”是一种大家浪费的稀缺资源
高处的拥挤
马屁与露丑
“派头”迷幻药
神不迷人官自迷
非常态的“政治学”
权力的栅栏
监督与分肥
胥吏、积极性和高薪养廉
“摆平”“摆平术”和“摆平文化”
个人记忆
那一夜,童年走了
读书:从饥渴到惯性的轨迹
有这样一位右派
决斗——并非人类的故事
猪的聪明以及谋略
一个厚道的儒者和他的文字
走马观花看凤凰(上)
走马观花看凤凰(下)
冷寂的共乐园和热心的唐绍仪
心平气和说历史
品评教育
梨子和橘子的奇遇
“手搏状元”及其他
科举不能走
武夫军汉办大学
历史在大学转了一个圈
不识字的好处
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
学界知识官僚的幸福生活
学者变脸:官僚与市侩
目光如豆的大人们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读书做笔记,是老一辈人教的规矩,可惜我能看书的时候,没有人这样教过我。读书动笔,是从抄书开始的。“文革”后期,能读点什么的人,都很寂寞,因为没书可看。很多人抄写手抄本小说,我则抄我喜欢的书。那时的手抄本,有些是有点“颜色”的,写爱情的,写男女之事的,比如《第二次握手》《少女的心》之类;有些是粗劣的破案恐怖故事,比如《梅花党》《恐怖的脚步声》等等。我不抄这些,因为此前看过不少世界名著,什么《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猎人日记》等一堆。跟这些名著相比,当时流传的手抄本,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记
文摘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在做历史的人看来,日记虽然属于第一手材料,但却是不大好的材料。因为记日记的人,往往喜欢在日记里做假。对于很多人来说,日记,尤其是记述得比较详细的日记,在奋笔疾书的当时,就存了心,日后给别人看。如果这个人恰巧是个知名人士,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不过,就算是当初就存了心,料到自己的日记日后会出版,作者对经过的事件,在叙述上兴许会刻意隐瞒或者颠倒黑白,但日记毕竟会表达出来作者当时的某种想法,至少这种想法应该是真实的。具体对于某一件大事,日记里说还是不说,说多少,怎么说,肯定代表了当时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不用说,五四运动是件大事,尽管运动的后期,商人和工人也参加进来,但大体上,人们还是习惯性地认为,这个运动跟学生和知识界关系更密切,而跟军人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军人和一个留学美国学文学的留学生比,大家肯定多半会认为后者对五四运动会更关心些,很可能更热心,而前者,五四运动应该不会在他生活留下什么痕迹。但是,我手边有两本已经出版的日记,一个是在哈佛留学的吴宓的,一个是陕西军人胡景翼的,读完之后,得出的印象,跟我原先的预想完全相反。
在中国,吴宓算是个很有知名度的学人,提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提到王国维、陈寅恪,总能联系到他。五四运动发生时,他在哈佛读书,专业是英美文学。传统上,留学生尤其是学文科的学生,对于国内局势相当关心,日本威逼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这些学子就曾很是群情激愤过一次。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动静更大,国际关注的程度更高,留学生激动程度当然更高,但是,吴宓这个几乎每天记日记的人,竟然对这场运动只字未提。显然,这里没有消息不通的问题,当时的美国报纸,对五四运动有报道,而且第二年跟五四相关的山东问题之间交涉事件,吴宓的日记在同一时段就有反映。此前此后,关于新文化运动,诸如白话文学、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新潮》,乃至胡适、陈独秀,他在日记里都多有提及,可是,五四运动的政治抗议运动,如火如荼,从火烧赵家楼到商民罢市、工人罢工,最后政府妥协,在他的日记里,居然一点影子都没有。
当然,如果仔细搜的话,五四在吴宓的日记里还是有点蛛丝马迹的,至少在三个地方,吴宓还是影影绰绰地表达了他的一点看法。一次是在1919年9月7日,在一篇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日记中,借批评男女同校、女子参政,他写道:“处中国危亡一发之际,自以强固统一之中央政府为首要,虽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