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

分類: 图书,经济,财经人物,
品牌: 芮成钢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0101286
·条形码:978730010128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芮成钢个人的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然,也是人类历史中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纠缠。第二部分:经济事件中的冷酷教训。第三部分:考问高端智慧,启发未来思考。如果从中能够启发出21世纪其余的90年的因果去脉,辉煌篇章,也算是读者体会到每一次采访后的深思,苦思,沉思。三思而行,从思考走向未来,让未来更加灿烂。
作者简介芮成钢: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国际组主编”,青年学者。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中国意见先锋和经济评论人之一。外交学院国际经济专业毕业, 05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Yale World Fellow)。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经所客座研究员,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精英” (Global Leader for Tomorrow)。07年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事务委员会委员。10年记者生涯,从比尔盖茨到克林顿,从布莱尔到陆克文,数百名国际政要,财富500强全球CEO,和中外顶尖专家学者,一直出现在他的话筒前,激荡思考。
无论是掀起全球舆论热议的“星巴克走出故宫”事件,还是备受关注的《直击华尔街风暴》,他始终在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传播着中国与世界,被美国《财富》周刊描述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财经节目主持人。
与改革开放同龄,95年他以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外交学院。97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上获第二名,并代表中国参加了97伦敦国际英语演讲比赛,并从此开始走向世界的传播生涯。99年毕业分配至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代英语财经主播。2003年开始主持央视经济频道的新闻及专访节目,现任《经济半小时》栏目主持人,并主播《直击华尔街风暴》《坚定信心促发展》等特别报道。
媒体推荐芮成钢的这本书富有远见地描绘出了在我们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中国所应担当的角色。——陆克文 澳大利亚总理
在诸多方面,芮成钢都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的价值和观念。他事业有成,充满理想,富有自信,满怀自豪与爱国热情;同时,他对在中国以外学到的东西也保持着开放、求索、好奇的态度。——理查德·莱文 耶鲁大学校长
芮成钢是中国年轻人中为数不多的,能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自由游弋的,善于深刻思考、敏锐捕捉、细致分析的人。——朱民 中国银行副行长
我们都在努力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又会怎样?芮成钢用令人信服的文字道出了他眼中的国家与世界。——海闻 北京大学副校长
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一个紧扣社会热点的话题,一个热情睿智的主持人,央视二台芮成钢先生成功的背后是勤奋、敬业、严谨、求实。——陈佐夫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行长
在新一代中国媒体人中芮成钢的经济思考值得我们关注。 他的文字清晰通畅,蕴含者全球的视角,充溢着年轻的激情。——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芮成钢是一位引领公众观点的传媒杰青。他见识广泛,思想敏锐,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具有深切的关注。——方星海博士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成钢常忧国忧民,在没有硝烟和阶级斗争成长的而立之年,我常为他而感动,今天他用深邃的目光,国际化的视野,诠释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华民族和对人类的责任,值得大家一读。——曾伟 棕榈泉控股董事长
自由游走于华盛顿、纽约、东京之间,轻松推开各国政要办公室的大门,用地道的英语穿越东西方文化,用麦克风揭开这个世界的真相,三十而立的芮成钢对中国和世界的思考就像一把斧子,帮我们打破思维的樊篱。——王缉思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芮成钢, 这颗华尔街金融风暴催生的中国电视新闻的新星, 以他独特的国际视野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下一个三十年必须改变的心态和思维,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李稻葵 著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此次金融危机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影响力明显上升,芮成钢先生通过直击华尔街风暴的一个节目迅速成为有知名度的主持人,反映了中国观众对全球凉热的关注,以及全球观众对中国声音的期待。——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
听成钢的话,有时能令人寻思再三,又豁然感获一些心得。
读成钢的书,使人能在新的一高点上,在注视今天变幻中的世界时,焦点凝聚,视野宽泛。
见成钢的面,能开心健谈,能自然地做几次深呼吸。——博鳌之父-蒋晓松
一部卓越的著作,以朴素而又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触及到了经济危机的核心。——何帆(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对话者,是一个满怀责任的号召者,是年轻、有力、智慧的表率。——周春生(长江商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很独特的书,作者深刻的思考,精辟的语言,浓厚的情感,非常值得一读。”——郭昕(IDC大中华区总裁)
“《三十而励》真实地记录了这场经济危机风暴爆发的前前后后,与众多的风云人物和热点人物的深度碰撞,引人深思。”——王文京 用友总裁
编辑推荐《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是国内惟一一本现任国家元首(澳大利亚总理)作序、前任国家首相(日本前首相)题词的书,是一本名人媒体推荐最多的同类图书,由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耶鲁大学校长莱文亲笔作序,中国百强企业CEO,三十位著名经济学家鼎力推荐,被十大主流财经媒体关注的好书!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
第1章 中华民族靠什么自信
第2章 我们最不了解的邻居
第3章 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心态
第4章 8年亲历达沃斯
第5章 白宫其实是白房子
第6章 关于龙的解决方案
第7章 耶鲁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第8章 法国红酒与中国京剧
第9章 信息时代的航海日志
第10章 当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第二部分 金融危机带来的思考
第11章贪婪
贪婪让人们从零点开始把金融泡沫越吹越大,最终破灭;而恐惧让泡沫破灭之后,连空气也被吸走。
第12章阴谋
一个对别人处处以阴谋来诠释的人,通常也会养成习惯用同样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13章非理性
人作为个体可能是理性的,而形成群体并互相作用之后的行为就很可能是不理性的了,尤其在面对高额回报,面对巨大的诱惑之时,就更加不理性了。
第14章泡沫
泡沫产生的核心实质就是,一个现象的出现掩盖了另外一个真实的现象。
第15章自由
在经济的领域里,“自由”这两个字都应该被“开放”这个词来替代。
第16章信息
当美国政府的政策在短期内不断调整的时候,意味着两件事,一个是好事,一个是坏事。好事是,政府在灵活地调整,不断靠近目标。坏事是,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失效。
第17章进取
我们能够有宽松一点的环境不是因为我们做的比别人好,可以在宁静的港湾指点江山,品头论足,而是因为别人已经游到了深海,遇到了风暴,碰上了鲨鱼,而我们却还没有真正出发。
第18章视角
如果人们对某种失利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试图进行解释时,不是进行多角度的客观的分析和思考,而是简单地归结为是他人对这件事实施了阴谋并得逞了,这样的说法就可以说是阴谋论。
第19章预测
次贷的产生,源于超级计算机在做金融超算时,错误地假设人们在作为群体时的心理和行为与作为个体时是一样理性的。
第20章信心
在21世纪的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我们有可能在与全世界通力合作下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也解决好世界的问题。
第三部分 影响世界的对话
第21章陆克文 第一位说着流利中文的西方领导人
第22章比尔•克林顿 美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总统
第23章比尔•盖茨 创造性资本主义的代言人
第24章吉米•戴蒙 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
第25章亨利•基辛格 美国国家利益的坚决捍卫者
第26章莫里斯•格林伯格 美国企业界曾经的常青树
第27章保罗•卡加梅 非洲的哲学博士总统
第28章福田康夫 应天命的首相
跋航海时代
附录芮迷空间
……[看更多目录]
序言作者自序
父辈,与新中国同龄,我们,和改革开放同岁。
我们今天所思所想,决定着未来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
三十载投石问路摸石过河,终究要扬帆起航,世界给中国的问号,需要少年中国和少年的我们来回答。
世界绝不是平的,平的世界里必然有中心,任何一点都可以是中心,也都可以不是中心。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强大,靠的是实力,伟大,靠的是胸怀。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如此。
我们曾经是受压迫者,但这样的心理暗示应该少一些,躺在历史的伤痛中,用扭曲的心灵看世界会错失每一根向我们伸出的橄榄枝。
此世界,非彼世界。
各领风骚数百年,过去时;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中。当灾难降临,我们同此冷热,当群星闪耀,我们不分彼此。
财富累积与刀枪剑戟,无法引领今天的世界。引领,需要和地球脉搏共同跃动并超越时代的思想与理想。
用过去的工具解决全新的问题,这是此时此刻全球的尴尬。旧石器时代的刀具,永远无法破解新石器时代的郁结。
中国,是四大发明、三山五岳,是56个民族13亿民众,是两万亿外汇储备,是百分之八的GDP增长……但,中国不仅仅是这些。
中国,更应是属于全世界的,一种观念,一个梦想。
Life begins at thirty, 三十,而励。
文摘第一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
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
当所有的国家没有了明显的贫富差距,甚至,也没有了教育的差距、文明的差距、肤色的差距、语言的差距、文化的差距,中国,将以什么角色立于世界之林?世界众多的国家,各自又将如何彼此面对?我们将组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村?
1997年,我有幸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伦敦国际英语演讲大赛并获奖,我演讲的内容就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中国的未来发展等主题的深入思考。虽然,那表达的是我十一年前的稚嫩思考,但依然能代表我现在的基本看法。
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
尊敬的裁判、女士们、先生们:
英国诗人吉普林说过:“东方就是东方,当然,西方就是西方,两者永不相遇。”但是,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两者相遇了。在商业上相遇了,在教育上相遇了,在艺术上相遇了。有些人不以为然,强调说这种相遇不过是两者中择其一的相遇,而我认为,世界理想的未来就在两者创造性的结合之中。我们可以接触西方的思想、习俗以及科技,同时也可以采纳并应用。我们有能力分享世界之最,何况从传统文化出发,选择最佳的为我运用才是真谛。
那么,西方的方式、价值观是否威胁我们的自我认识呢?历史常误导我们有这样的疑心,不小心就有了戒备之心。比如,以采纳西方婚庆习俗为例,在中国,白色通常是表示哀悼的颜色,新娘穿着白色就不符合我们的婚庆习俗,是对外国文化入侵的一种屈从,我们习惯的婚庆色彩是红色,屈从违背了我们的传承,于是担心被全球化了,我们就再也不是中国了。对此,我有保留。历史是这样教育我们的,真正强大自信的民族在向外来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是轻松的、无所畏惧的。
东西方婚庆的文化,不管是红的还是白的,不过是一种多元的选择。不过是来自世界各地有独特风味的盛宴。作为一个业余美食家,中华美食是我的最爱,但是,我的味觉却有能力品味任何国土来的美味盛宴。当然就算是暂时牺牲一下我的品味和口感,我也仍然不排除麦当劳的方便。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耳畔回荡着的是京剧的悠扬哼唱,那是深深烙印在灵魂中的旋律。我热爱中国的京剧,它不断提醒着我,让我时常牢记我是哪里来的,以及我到底是谁。但同时,我也是一个流行音乐的爱好者,校园中广为流传的辣妹组合也始终占据我心中第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