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套装上下册)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与读物,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思想史,
品牌: 亚当斯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2630016/9787542630018
·条形码:978754263001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国富论》(套装上下册)作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自一七七六年出版以来,全世界的学术界,都曾赫然为所惊动。甚至于各国的支配者们,都相率奉之为圭臬。世界上每个大的或小的经济学家,都曾直挡或间接受其影响。对之推崇到无可进一步推崇,甚至于自命为斯密信徒的人们,亦会从中取出几个章句来批评;反之,对之批评到无可进一步批评,甚至于公然反对斯密主义的人们,亦莫不从中采纳几种意见,作为自己的根本思想。
作者简介亚当斯密(1723~1790),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把一牛献给了心爱的学术研究,终生未娶,没有子女。
编辑推荐温家宝总理说:“《国富论》(套装上下册)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及经济学家必读的经济学“圣经”,英国最先采纳,最先走上富裕之路。
目录
序论及全书设计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论分工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理
第三章论分工受限制于市场的范围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使用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劳动工资论
第九章资本利润论
第十章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与利润亦不均等
第一节 基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
第二节基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土地地租论
第一节论时常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论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与不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旁论最近四世纪银价之变动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
怀疑银价今犹继续跌落的根据
社会治化改进及于三种原生产物之影响各异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结论银价之变动
改良的进步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本章的结论
第二篇论资财之性质,蓄积与使用
序论
第一章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视货币为社会总资财之一支而论述之,并论国民资本之维持费
第三章论资本蓄积,并论生产的和不生产的劳动
第四章论借放利息的资财
第五章论各种资本用途
第三篇诸国民之富的进步
第一章论富之自然的进步
第二章论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旧状态下农业的衰微
第三章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都市商业对于农村改良之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上之诸体系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三章 论与某种国家通商,其贸易差额被假设为不利于我国,遂异常限制其各种货物输入
第一节 即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亦不合理
旁论储金银行,尤其是阿谟斯特登的储金银行
第二节 根据其他诸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亦不合理
第四章 论支还
第五章 论奖励金
旁论谷物贸易及谷物条例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设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之原因
第三节 美洲的发现.及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究于欧洲有如何的利益
第八章 结论重商主义
第九章 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上视土地生产物为各国收入及财富之唯一资源或主要资源之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之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国家之费用
第一节 论国防费
第二节 论司法费
第三节 论公共设施及土木工事之费用
第—项 便利社会商业之土木工事及公共设施
第二项 论青年教育之设施费
第三项 论各种年龄人民之教育设施费
第四节 论国君养尊之费
结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家收入之源泉
第一节 特别属于君主或国家之收入源泉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一项 地租税
第二项 利润税,即加在资本收入上之赋税
第一项及第二项之附录 加在土地房屋资财上之资本价值税
第三项 劳动工资税
第四项 原要混加在各种收入上的诸税
第三章 论公债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
考察分工在某特殊制造业上如何发生作用,就更容易了解分工在社会一般业务上的结果,依照一般的设想,分工是最完全地实行在某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上,要是说不重要的制造业比其他更重要的制造业有较为周密的分工,那大概不全是事实,但这些不重要的制造业,因为只供给少数人的少量需要,所以全部工人为数,必然是很小的。被使用在工作各不同部门的人往往集合在同一施工所workhouse内,观察者可以一览无遗。反之,那些大制造业因为必须供给多数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工作各不同部门,都雇有这许多工人,要把他们全体集合在一个施工所内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容易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这种大制造业,实际上,尽管比那些小制造业,把作业分成更多得多的部分,但工作的划分不能那样一览无遗,从而也更不为人所留意。
针制造业,是一种极微小的制造业,它的分工,曾屡为世人所注意,所以就把它当作例来说罢。分工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的训练,是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使用的机器,(引起这种机器的发明的,也怕是同样的分工),纵令竭力工作,也许一日也不能造成一枚,要是说二十枚,那就决然是不可能了。但按照职业现在的方法,则不但这全部作业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职业,并且它还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是特殊的职业。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的工作,都成了一种职业。这样,制针的重要作业,就分成了大约十八种操作。有些制造厂,这十八种操作是分途由不同的职工去担任,虽然在别的制造厂内同一个人有时会兼任二三门。我看见这样一个小制造厂,其内只雇用十个工人,其中有些人要做两三种不同的操作。但是尽管它们是……必要的机器设备也不完备,但他们只要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大约十二磅,每磅合中等针四千枚以上。这十个工人,每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干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说是每人每日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分别地独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二十枚,就连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