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传:等我死后再公开(Write it I'm Gone:Remarkable Off-the-Record Conversation With Gerald R.Ford)

分類: 图书,传记,经济人物,实业家,
品牌: 托马斯·M·德弗兰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8614666/9787508614663
·条形码:978750861466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Write it I'm Gone:Remarkable Off-the-Record Conversation With Gerald R.Ford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福特传:等我死后再公开》内容为:这是一场跨越30余年的私密对话,它奇迹般地始于一次口误。1974年4月,时任《新闻周刊》驻白宫记者的托马斯·M·德弗兰克对时任副总统的福特进行采访,福特就美国政权的未来归属做出了一句鲁莽的评论,反应过来之后,他越过桌子,抓住德弗兰克的领带,要他保证不对此评论进行报道。在德弗兰克的坚持之下,福特妥协道:“等我死后再公开。”这一口头协议开启了二人此后长达32年非比寻常的私人关系。德弗兰克遵守了他的承诺。直到2006年福特总统去世之后,这本酝酿超过30年、写作历时16年的作品才逐渐浮出水面,而美国历史上这位以“忠厚谦卑”著称的总统的真实形象和美国顶级政坛的风云变迁也随之——曝光。在“水门事件”引发的国家危机中,他究竟是挽狂澜于既倒的民族英雄,还是忠义未能两全的政治罪人?为什么他明知将葬送自己的政治前程,也要背负着被指责为“交易者”与“机会主义分子”的风险赦免尼克松?为什么他敢说“美国这个国家尚未准备好迎接一位女性总统”?为什么小布什总统这样评价他——“从没有人在恢复总统职位的尊严方面,比他更有成就”?这是一个拯救美国的故事,但是,他的主人公总是低调地对世人说:“我只是一辆福特,不是一辆林肯。”
作者简介托马斯·M·德弗兰克
现任《纽约每日新闻》华盛顿记者站主任,曾担任《新闻周刊》驻白宫记者长达25年,并曾任该杂志社华盛顿记者站副主任12年。
《新闻周刊》于1973年派德弗兰克负责贴身采访时任副总统的福特,这使他成为在“水门事件”最后几个月固定跟随福特乘坐“空军二号”的7名记者之一。之后他报道了福特从宣誓就职到卸任的全过程。1977年福特卸任总统职务时,德弗兰克是福特亲自挑选的“空军一号”记者团成员之一。德弗兰克还是福特生前最后一位采访他的记者。30多年来,德弗兰克与福特总统一直保持密切的私人关系,借此.德弗兰克得以进行书中披露的多次私密性访谈。毫无疑问,德弗兰克是世界上最有资格为福特撰写传记的人。由于他对总统相关活动的出色报道,他于2006年被授予“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奖”,并于2007年得到白宫记者协会的表彰。
媒体推荐“我只是一辆福特,不是一辆林肯。”
——福特对自己的评价
“只要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她是一个真正的、雄心勃勃的自由民主党人。但是我想这个国家尚未准备好迎接一位女性总统。”
——福特评价美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他是一个能把化了三天的冰卖掉的人,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政治家——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除了莫妮卡·莱温斯基和珍妮弗·弗劳尔斯,克林顿一直精于处理风流韵事。他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他太圆滑了,竟然逃脱了。”
——福特评价美闻前总统比尔·克林顿
“里根不是一位称职的总统。他在预算和外交政策方面的专业知识,既达不到民主党总统的标准,也达不到共和党总统的标准。但他也有自己的天赋——他比罗斯福之后的任何总统,或许还包括肯尼迪,都更会兜售自己。”
——福特评价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
“他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软弱无能的总统。自从经济大萧条以来,在各任总统中,他在经济上的业绩是最差的。”
——福特评价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
编辑推荐《福特传:等我死后再公开》里讲述了:福特是“水门事件”之后美国的救星还是罪人?他对里根、克林顿、希拉里有怎样的惊人评判?美国政坛的哪些顶级秘密是他不愿在生前公诸于众的?
目录
序言
第1章 1974年4月——无意中的真相
第2章 蓄势待发
第3章 白宫岁月
第4章 “杰里·福特公司”
第5章 与尼克松:逆境中的宽恕
第6章 与里根:余恨绵绵
第7章 与克林顿夫妇:艰难的总统之路
第8章 与卡特:冰与火的和解
第9章 卸任之后:继续参加游戏
第10章 指点人物:传统价值的回归
第11章 生活方式:明星运动员的余热
第12章 90岁来临的衰老
第13章 不堪回望的往昔
第14章 唯一一次共进午餐
第15章 最后一次访谈:生命的凋零
……[看更多目录]
序言当杰拉尔德·福特还是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时,我就时常参加他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但我们俩第一次真正交往是在1973年秋天,当时理查德·尼克松刚向全美宣布福特为第40任副总统。
我对福特的第一次采访并不是一个吉利的开端。事实上,那明显是一个灾难。
我于1968年夏天进入《新闻周刊》当实习生,后来进入五角大楼在陆军当了两年的公关事务官员,随即在1970年秋天又加入《新闻周刊》华盛顿记者站。在197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报道的主题一直是“越战中的美国战俘”。我曾被派往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报道美军战俘从河内戏剧性地返回美国的旅程,报道他们在重返正常生活时展现的惊人恢复力。
当《新闻周刊》华盛顿记者站主任、传奇人物梅尔·埃尔芬通知我去报道福特时,我刚从得克萨斯州度秋假回来。我听说福特作为一名不张扬的众议院领袖,一直不太引人注意,但是埃尔芬和《新闻周刊》的编辑们认为,尼克松已经完了,福特迟早或者可能很快,就要当上美国第38任总统。该杂志希望在尼克松辞职或被弹劾时,能帮一下新上台的总统。埃尔芬说:“我希望派一个了解福特及其部下的记者。你的任务是与他一起生活,直到他当上总统。”我当时是一名28岁的记者,业务已相当娴熟,这个机会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令我欣喜若狂。
文摘第1章 1974年4月——无意中的真相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当年那次采访引发了之后一个独特的采访计划,以及与福特持续了32年的私人关系,但它在当时并不是一次特意安排的采访。
在如今让人倒胃口的媒体环境中,充斥着广告和许多蓄意控制人心的把戏,大批愤世嫉俗的、毫无热情的公关从业者在进行着各种政治编造。因此,人们很难想象当年会有一名记者想见美国副总统,却不想搞出一个大的新闻制作。
那时是一个不同的年代,那时的副总统也与今日的不同。
福特当时进行了一次罕见的长途旅行(9天),他计划在密苏里州和加州出席政治活动,因为中间赶上了复活节,就安排在棕榈泉市休息几天。当时我的第一个儿子刚出生,而我因为随同福特四处演说,妻子怀孕时我几乎一直不在她身边。因此,我专门请假两周去陪妻子和儿子。
当我两周后追赶上福特的旅行团时,他们9天的旅行已过去了5天。脱离福特的圈子5天,这时间不短了。于是,我在去西海岸之前对福特的新闻秘书鲍尔·米尔蒂奇说,我想一到沙漠就采访一下福特。他向福特做了汇报,福特马上就同意了。福特对固定采访他的媒体记者的采访要求总是答应得非常痛快。由于我们二人4月18日早上均要飞往蒙特雷参加一天的活动,福特同意在4月17日下午接受我的采访,那时我刚飞抵棕榈泉市不久。
我当时没有成形的报道提纲。这只算一次礼节性采访,只是离开集体后的一次例行补课。我只想了解自己错过的消息,并了解一下福特在这些天的想法。我对米尔蒂奇说,我不是要写一篇报道,只是想掌握一下背景情况。
在经芝加哥去棕榈泉市的飞机上,我翻阅了这两周我漏看的有关福特的简报。我看到威廉·萨菲尔4月10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标题是《还有你啊,杰里》。
萨菲尔是以前为尼克松写演讲词的专家及其终身的忠实支持者,他责备了福特,认为福特作为副总统做出了也许是最愚蠢的行为:福特在某日深夜乘坐“空军二号”专机飞行时,接受了《新共和》杂志记者约翰·奥斯本的采访,并公开预测一旦自己当上总统会留用尼克松的哪位内阁成员及白宫幕僚人员(如基辛格),以及他会不留用哪位内阁成员及白宫幕僚人员(如国防部部长施莱辛格和白宫新闻秘书齐格勒)。
萨菲尔干巴巴地评论道:“少数保守派可能认为,副总统在总统还在位时就透露掌权计划,显得并不得体。”
虽然奥斯本在报道时并没指出福特是自己的消息来源,但这个情况太明显了。福特打电话给萨菲尔,承认他对此有过失,而且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