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真正观止(套装上下卷)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教学,汉语读物,古代汉语读物,
品牌: 白山智叟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5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7414863/9787807414865
·条形码:978780741486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古文观止》,是三百年来最优秀的一部古文选集,深受广大读书人的喜爱,然而美中不足,惜其有三大历史遗阙,并未达到真正的观止:其一,编者生于清初,文章只选到明末,而清朝一代二百余年间,名家辈出,奇文环生,而此书遗阙;其二,辽、金、元三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期间,许多名家名文亦阙;其三,由于独尊儒术的传统观念,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文,虽绚烂多姿,波澜壮阔,风格迥异,互相轩邈。但皆未选。《古文真正观止(套装上下卷)》立意要将此三大遗阙,全部补足,使上下几千年的古文,到此可以真正观止。
编辑推荐《古文真正观止(套装上下卷)》填平补齐那上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争鸣斗艳之作,下至那辽、金、元、清四代的拍案惊奇的宏文,使之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古文观止”。 这个选本,上自公元前680年(较之吴氏选本的《左传》开篇,要早出二百年),下迄于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公元1911年所写的《与妻书》(较之《古文观止》的收场篇《五人墓碑记》,又下延了三百余年),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做到了全方位的拾遗补阙,使我国上下三千年,方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文苑奇葩,百代的名篇佳作,尽都收罗进来,因之,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此书是名副其实的“古文真正观止”。
目录
上卷
序
牧民
权修
道,可道
勇于敢
谋攻
势篇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
晏子使楚
子贡问政
子路等四人侍坐
大学之道
君子素其位而行
苛政猛于虎
为食于路
大道之行也
郑伯克段于鄢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
召公谏厉王弭谤
春王正月
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攻
公输
削竹木为鹊
更法
鱼,我所欲也
天时不如地利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告子日
逍遥游
秋水
庖丁解牛
庄子与惠子
列子乘风而归
汤问
白马论
四仪
见齐宣王
知忠
劝学
性恶
说难
扁鹊见蔡桓公
曾子之妻之市
卜居
渔父
风赋
对楚王问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詟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贤
察传
谏逐客书
过秦论
论贵粟疏
熊渠子夜行
上书谏猎
狱中上梁王书
人主之居也
本议
项羽本纪
报任安书
答苏武书
报孙会宗书
贵德
修身
苏武牧羊
与彭宠书
诫兄子严、敦书
遗黄琼书
……
下卷
为徐敬业讨武明曌檄
吊古战场文
春夜宴桃李园序
与韩荆州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师说
进学解
原道
原毁
杂说四
圬者王承福传
祭十二郎文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黔之驴
愚溪诗序
钴姆潭记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与史馆韩愈郎中书
与元微之书
陋室铭
阿房宫赋
黄冈竹楼记
岳阳楼记
严先生祠堂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五代史伶官传序
祭石曼卿文
朋党论
与高司谏书
爱莲说
寄欧阳舍人书
墨池记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读孟尝君传
答司马谏议书
赤壁之战
与王介甫书
辨奸论
心术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喜雨亭记
放鹤亭记
留侯论
潮州韩文公庙碑
上梅直讲书
六国论
黄州快哉亭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
书洛阳名园记后
指南录后序
登西台恸哭记
言治道之要
谏系鞠无度
答肖挞凛问讨阻卜书
焚驴志
送秦中诸人引
济南行记
送何太虚北游序
大龙湫记
观石梁记
录鬼簿序
送东阳马生序
阅江楼记
卖柑者言
司马季主论卜
深虑论
豫让论
瘗旅文
示龙场诸生
项脊轩志
寒花葬志
虎丘记
满井游记
童心说
报刘一丈书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青霞先生文集序
答茅鹿门知县书
豁然堂记
游黄山后记
西湖七月半
五人墓碑记
廉耻
原君
李姬传
三徵·张弛
船山记
贻赵廷原书
狱中上母书
柳敬亭传
游庐山
水浒传序
梅花岭记
阎典史传
雨中游虞山记
醉乡记
狱中杂记
祭妹文
答彭尺木书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总纂四库全书记事
游万柳堂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默觚上·学篇三
湖之鱼
邹容传
与妻绝笔书
少年中国说
跋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什么这本书叫《古文真正观止》呢?它听起来有些玄奥,而且也有些费解。可是不如此,便不能准确地为它定位,准确地标志出它的真实含量和内在价值来。为啥这么说呢?凡事皆有个源头。原来,三百余年前,在浙江山阳有两位吴姓的叔侄,叔名楚材,侄名调侯,他们在众多的古文选本中,忽地不显山、不露水地推出了一部《古文观止》来,立时节便青出于蓝,秀出于林,雏凤声清,一下子就压倒了,甚至也可说淹没了千百年来的众多选本。这叔侄俩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普普通通的文人,但其书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那些名流大家、官修国定的编选。这应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从来都是由各种各样可以解释和不可以解释的奇迹编织成的。
文摘方今最重之役,无过西戍①。如无西戍,虽遇凶年,困弊不至于此。若能徙西戍稍近②,则往来不劳,民无深患。议者谓徙之非便:一则损威名,二则召侵侮,三则弃耕牧之地。臣谓不然。阻卜诸部③,自来有之。曩时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人多散居,无所统壹,惟往来抄掠。及太祖西征,至于流沙④,阻卜望风悉降,西域诸国皆愿入贡。因迁种落,内置三部⑤,以益吾国,不营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为寇。统和间,皇太妃出师西域⑥,拓土既远,降附亦众。自后一部或叛,邻部讨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驭远人之道。及城可敦⑦,开境数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业日殚。警急既不能救,叛服亦复不恒⑥,空有广地之名,而无得地之实。若贪土不已,渐至虚耗,其患有不胜言者,况边情不可深信,亦不可顿绝。得不为益,舍不为损。国家大敌,惟在南方。今虽连和,难保他日。若南方有变,屯戍辽邈,卒难赴援⑨。我进则敌退,我还则敌来,不可不虑也。方今太平已久,正可恩结诸部,释罪而归地,内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约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长,岁修职贡。叛则讨之,服则抚之。诸部既安,必不生衅。如是,则臣虽不能保其久而无变,知其必不深入侵掠也。或云,弃地则损威。殊不知殚费竭财,以贪无用之地,使彼小部抗衡大国,万一有败,损威岂浅?或又云,沃壤不可遽弃。臣以为土虽沃,民不能久居,一旦敌来,则不免内徙,岂可指为吾土而惜之?
夫帑廪虽随部而有⑩,此特周急部民一偏之惠,不能均济天下。如欲均济天下⑩,则富知民困之由,而窒其隙。节盘游,简驿传,薄赋钦,戒奢侈。期以数年,则困者可苏,贫者可富矣。盖民者国之本,兵者国之卫。兵不调则旷军役,调之则损国本。且诸部皆有补役之法。昔补役始行,居者、行者类皆富实,故累世从戍,易为更代。近岁边虞数起,民多匮乏,既不任役事,随补随缺。苟无上户,则中户当之。旷日弥年,其穷益甚,所以取代为艰也。非惟稿役如此,在边戍兵亦然。譬如一杯之土,岂能填寻丈之壑?欲为长久之便,莫若使远戍疲兵还于故乡,薄其徭役,使人人给足,则补役之道可以复故也。
臣又闻,自昔有国家者,不能无盗。比年以来,群黎凋弊,利于剽窍,良民往往化为凶暴。甚者杀人无忌,至有亡命山泽,基乱首祸⑩。所谓民以困穷,皆为盗贼者,诚如圣虑。今欲芟夷本根。愿陛下轻徭省役,使民务农。衣食既足,安习教化,而重犯法,则民趋礼义,刑罚罕用矣。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日:“严刑峻法。”太宗笑日:“寇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