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分類: 图书,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品牌: 田艳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1149874
·条形码:978730114987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以我国城市旧城改造为切入点,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研究转型期我国旧城改造对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住房及空间分布上的影响,探索城市社会分层、社会空间分异产生的深层原因,为城市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有益借鉴,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旧城改造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个重要方向,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田艳平,1972年生,2006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及人口学硕士导师组组长,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人口经济,已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项目等的研究。曾获第七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编辑推荐《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的研究与以往相关研究有所不同。第一,关于对旧城改造的研究,以前一般是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一这些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旧城改造加以解决”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而《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则从“旧城改造对城市社会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深刻影响”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研究。第二,转型期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无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从旧城改造的角度研究转型期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从理论上分析城市旧城改造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并从实证上进行研究验证,对转型期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发生、运行机制及其对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城市社会分层、社会空间分异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三,《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从城市管治的视角出发,结合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就转型期我国城市旧城改造中不同利益主体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作用展开分析,深入剖析转型期我国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与以往的研究方法不同,《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社会分层的研究,不是从收入与职业的层面展开,而是从住房状况的角度进行。对城市社会阶层的划分并不仅仅以职业为标准,而是结合不同职业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来划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意义及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旧城改造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旧城改造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内旧城改造研究进展
第三节 国内外旧城改造研究评述
第三章 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 城市管治理论
第四章 旧城改造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第二节 旧城改造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理论假设
第五章 旧城改造与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化
第一节 旧城改造与市内人口流迁
第二节 旧城改造、工业扩散与市内人口流迁
第三节 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内人口流迁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旧城改造、住房状况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转型期武汉社会阶层结构
第二节 旧城改造与社会分层:基于住房状况的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旧城改造、人口分布与转型期城市社会空间重构
第一节 2000年武汉不同阶层人口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2000年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
第三节 武汉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转型期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特点
第一节 我国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特点
第二节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一个没有思想活动和缺乏学术氛围的大学校园,哪怕它在物质上再美丽、再现代,在精神上也是荒凉、冷清和贫瘠的。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就是源于学术。大学与学术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学术,可谓大学的生命力与活力之源。
我校是一所学术气氛浓郁的财经政法高等学府。范文澜、嵇文甫、潘梓年、马哲民等一代学术宗师播撒的学术火种,五十多年来一代代薪尽火传。因此,在世纪之交,在合并组建新校从而揭开学校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的时候,学校确立了“学术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对学校五十多年学术文化与学术传统的历史性传承,而且是谱写2l世纪学校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性手笔。
“学术兴校,科研强校”的“兴”与“强”,是奋斗目标,更是奋斗过程。我们是目的论与过程论的统一论者。我们将对宏伟目标的追求过程寓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过程之中。由学校资助出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就是我们采取的具体举措之一。
文摘第二章国内外旧城改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国内旧城改造研究进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历程短,至今还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在我国历史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产业革命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很小。我国近代城市兴起于鸦片战争之后,20世纪初叶得到初步发展。经过多年的战争,城市经济濒于崩溃。解放初期,我国城市大部分为旧城市,大都有七八十年、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呈现出日益衰败的景象,治理城市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当时城市建设中最为迫切的任务。从1949年至今,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已近60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时期”和“一五”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等方针的指引下,一直以生产性建设为主,建设特点在于发展工业生产,项目集中于城市新区。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为了配合重点工业项目布局,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一些城市新工业区的建设,大多数城市和重点旧城区的建设,只能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修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从总体效果来看,我国主要城市的改造和重建成效显著,城市住宅、交通、大型公共设施有了新的发展。尽管50年代城市建设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是总体效果较好,一些城市出现了代表新中国崭新风貌的标志性建筑。从当时的实践来看,这一时期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后记本书的研究与以往相关研究有所不同。第一,关于对旧城改造的研究,以前一般是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一这些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旧城改造加以解决”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而本书则从“旧城改造对城市社会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深刻影响”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研究。第二,转型期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无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书从旧城改造的角度研究转型期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从理论上分析城市旧城改造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并从实证上进行研究验证,对转型期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发生、运行机制及其对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城市社会分层、社会空间分异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三,本书从城市管治的视角出发,结合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就转型期我国城市旧城改造中不同利益主体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作用展开分析,深入剖析转型期我国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与以往的研究方法不同,本书对城市社会分层的研究,不是从收入与职业的层面展开,而是从住房状况的角度进行。对城市社会阶层的划分并不仅仅以职业为标准,而是结合不同职业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来划分。此外,本书还运用了国外比较成熟而国内较少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因子生态分析法、GIS方法等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第四,从国内以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少数几个城市,没有在国内城市中普遍开展,因此参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证城市较少,取得的相关理论代表性不够。本书实证研究的对象以我国中部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为例,对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证对象进行充实,以为转型期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性理论的完善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