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国家行政管理,民族工作,
品牌: 图道多吉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46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44022102
·条形码:978754402210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系统而简要地介绍了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邓小平理论,突出这一理论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意义,以及我们运用这一理论,制定民族政策,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若干史实,从而突出实践性内容,因而更贴近培养目标,使能学以致用。
编辑推荐《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又把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国外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了概括介绍,藉以扩大视野,《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新颖充实,体系推陈出新,是我国几十年民族理论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民族理论的来源、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民族理论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民族理论基础(上)
第一节 民族概念及民族的产生
第二节 民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民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素质
第四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和内容
第五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第六节 民族消亡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第三章 中国民族理论基础(下)
第一节 民族问题概念
第二节 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
第三节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
第四节 民族关系概念
第五节 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六节 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中国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实践
第一节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第三节 民族识别工作
第四节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五节 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
第六节 民族法制建设
第五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内容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和实践
第六章 中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第一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方针政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七章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民族经济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发展民族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第三节 党和国家加速发展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 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第二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第三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卫生和体育事业
第四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文化事业
第九章 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第一节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
第二节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状况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章 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
第一节 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
第二节 民族风俗习惯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点
第三节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十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护与国际人权斗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少数民族人权领域的国际斗争以及我国的立场
附录一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概况
第一节 世界民族的构成和分布
第二节 世界民族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节 世界民族关系的格局和发展变化
第四节 世界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五节 外国民族政策的类型和内容
附录二中国各民族人口及分布简表
附录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属简表
附录四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情况简表
附录五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简表
……[看更多目录]
序言“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之一《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研究、编写和修改,终于出版了。
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让高等院校本、专科(包括各类成人教育)学生掌握有关民族问题的基础理论、了解民族理论和政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我们运用这一理论,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并从中理解和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不仅能从理论上,而且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地把握我国民族理论和有关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学会运用党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这是向学生系统进行马列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自该教材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教材后,我们召集了黄铸、宋蜀华、李宏烈、郝时远等20多位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资深学者、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并亲身参与过制订我国民族政策的老同志和部分从事民族理论教学、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同志,对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了论证。大家一致认为,现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的内容已经比较陈旧。由于编写中相沿成习,已形成一套重理论轻实践的固定模式,教材本身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更贴近培养目标,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我们将新教材定名为《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在内容方面,除了基础理论外,还着重介绍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突出了这一理论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意义,并包括了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我们运用这一理论,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若干史实。
文摘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人员流动,不同氏族、部落的人们杂居起来,亲属性质的联系越来越让位于地域性质的联系,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过渡。
氏族、部落的共同耕作制消失,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公社的血缘亲属制度不断地受到冲击,血缘联系湮远了。
频繁的部落之间的战争促使部落联盟的结成和发展,促进不同部落血缘之间的混合和部落的地方局限性向更广泛的方面过渡。
开始出现的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使氏族部落内部成员之间出现对抗和利益冲突,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这样,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遭到排斥,氏族部落共同体逐渐失去作用,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必然应运而生。
恩格斯讲到民族形成的原因时指出:古代所有的民族原是许多不同部落由于物质关系和利益结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属于某一民族是必然的,也是人人最自然的利益。①这就是说,民族的产生和存在是和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未达到很高的程度有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它的全部经济生活条件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也就由于这种社会条件而成为必要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这就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