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大马猴(华尔街精英的自传纪实)

分類: 图书,经济,世界经济,美国经济,
品牌: 约翰‧罗尔夫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0106404/9787300106403
·条形码:9787300106403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华尔街的大马猴》讲述两位年轻银行家罗尔夫和特鲁珀在华尔街的人生经历,这是特鲁珀和罗尔夫的个人成长经历,更是所有新入行的年轻银行家所必须经历的磨难。无论就职于哪一家银行,相信任何一位银行助理都不乏同样的感受。
其实,投资银行的生存原则说到底就是“愿者上钩”。要么像鱼儿一样,牢牢咬住诱饵,享受美味佳肴之余还可以借助鱼线的拉动往上跃,越高越好,哪管人格的沉沦;要么保持大度的胸襟,冷眼看待银行里发生的一切,用幽默和自嘲安抚自己失去平衡的心灵。但实际上,想要保持头脑的一半清醒,对心理平衡似乎帮助不大,这就好像一只脚踩在干冰上,而另一只脚踏在炭火里一样,虽然冷热相抵后计算出的平均温度正好合适,但人的双脚注定会皮开肉绽,痛苦难忍!不是吗?
这本书是作者罗尔夫和特鲁珀讲述自己在投资银行的奋斗历程。从最开始梦想到投资银行工作到最后拼命想挣脱,两位作者回顾了一路走来的工作体验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个真实并且不为人知的投行,让我们看到了投资银行家特别是底层从业人员风光背后的艰辛、无奈,更读到了一种对于人生和生活的选择。
面对金融业尔虞我诈的两面人生,他们是要赔上一生的幸福,还是平安脱险,在风暴来临之前全身而退……
次贷风暴、金融海啸为什么会发生?
投资人的钱是怎么蒸发的?
投行里的人都在做什么?
他们吃什么?穿什么?
他们的女朋友长什么样?
他们每月挣多少钱?
他们满足吗?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约翰‧罗尔夫
在美国南方弗吉尼亚州长大。念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之后,到一个位于纽约市的传播公司上班。1993年,他鬼使神差地跑去念了沃顿商学院,毕业后一门心思地钻进了帝杰这家投资银行的美丽陷阱,直到有一天翻然悔悟。离开帝杰后,他跳槽到一家基金公司。约翰目前还担任着自由撰稿人,给我们讲述他鲜为人知的投行生活。
彼得‧特鲁珀
在纽约州史卡斯戴尔纷乱的街头长大,小学时演过《飞天巨桃历险记》。杜克大学毕业后,任职于纽约市的基德尔-皮博迪银行。1993年他进入哈佛商学院,之后成了罗尔夫在帝杰的同事兼密友。目前是私人投资机构的合伙人。
译者简介
梁洨洁
女,天津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科技外语专业本科毕业,天津外国语大学翻译理论和实践专业硕士,菲律宾安格礼斯大学攻读教育管理博士。旅居菲国期间,针对外国人学习中文之方法著有专著,成为当地汉语教学的教科书并广受欢迎。获博士学位后,应邀到澳门理工学院担任汉语言文化的客座教授。1999年回国后就职于一家全球知名的金融财务信息公司。
近期翻译的《商务与管理沟通》(MBA教材)、《电子商务指南》等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得读者的好评。
媒体推荐“继《老千骗局》(The Industry Standard)之后,最有趣的读物……奔放的笔触……精采的细节……普利策奖得主幽默大师Dave Barry都写不出这样狂野的故事。”
──《工业标准》杂志
“一趟让你肾上腺素飙高的冒险。”
──《娱乐周刊》
“逼真传神,真实动人……把投资银行助理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财富》杂志
“胆小者勿入。”
──Details杂志
编辑推荐投资银行家的双面人生
他们从沃顿和哈佛商学院MBA毕业,在帝杰银行任全职助理一年,年薪就达到20万美元。
他们的前胸口袋里别着蒙特布兰克牌钢笔,打赫尔梅斯牌领带,手提崭新的考奇牌公文包,脚登费拉加莫牌鞋子……
他们享受着一出生就继承了大量祖业的公子哥儿才消受得起的名目繁多的昂贵红酒、雪茄,看脱衣舞酒吧的舞娘和美少男卖弄风情。
他们出差坐头等舱,要么就预定包机,住豪华酒店,有机会周游各地,甚至利用工作之便走遍全球,感受各地的风土和文化。
他们是地位显赫的银行家,收入丰厚的金领一族,是天之娇子,是让人眼红的成功人士。
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可是,他们竟然会那样兴高采烈地“逃离”了给予了他们这一切的投资银行,这简直让人不可理解!
罗尔夫和特鲁珀这两个伙计在投行的掌控下帮濒临破产的投资公司兜售“空壳股票”,坐着喷气式飞机满嘴飞沫地在世界各地进行“路演”,跟在一群如同冢中枯骨甚至还有点性变态的公司领导屁股后面进行周旋。他们没有休息日,一周睡十几个小时,没时间和女友约会,更谈不上拥有丝毫的个人生活……
在他们的眼中,美国金融业无异于恶木横生,百兽乱舞的幽深丛林,而他们自己完全就是这丛林中上蹿下跳的两只猴子。他们曾经蒙骗别人同时也被别人蒙骗,曾经在虚华中流连并制造着虚华,曾经吹起了华尔街的泡沫,也最终把华尔街从泡沫推向了危机。如果说华尔街搞垮了世界经济,他们无疑就是搞垮华尔街的“中坚力量”。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终于从那些纸醉金迷的浮华中翻然猛醒,找到了他们曾经向往的新生活。如今,他们正享受着幸福的家庭生活和富有成就的工作环境,冷眼看华尔街投行在世界金融危机中一败涂地。
《华尔街的大马猴》在2001年出版后便成为美国财经类的畅销书,至今仍长销不衰!
这本书毫无保留地揭露了那群活跃在华尔街的精英份子所搞的恶劣行径!
这本书绝对是读者最明智、最精彩的投资!
目录
第1章 梦想的毒瘤
查尔斯蒂打着赫尔梅斯牌领带,身着手工缝制的西装和印有字母的衬衫,脚登费拉加莫牌的鞋子——典型的银行家装束!他操着贵族口音劝戒这些晚辈说: “走自己的路,只要自己喜欢。我以为,人生活得快乐是最重要的。大胆地探索自己真正需要和渴求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每一个梦想。”
第2章 面试和狂喜
短短不到72小时里,经过面试,遭受打击,又得到拯救,最后得到了破格录用,在全然不知变故的内情下,大胆决策,果断地抓住了机遇,这个决策对我未来三年的生活,可谓影响深远。
第3章 暑期魔鬼训练
帝杰开始就承诺,经过一个暑期的训练,每个人都会对在帝杰充任全职银行助理的具体情形有所了解。如果你表现出了你的才能和价值,再加上运气好的话,秋季就会得到帝杰的邀请,出任那里的全职银行助理。
第4章 求偶期
斯塔尔是帝杰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和斯塔尔出去让我感到很是风光,斯塔尔浑身都透着钱的气味。这位银行家根本就不用费什么事就将我从围栏后带进了屠宰场,我已经准备好自愿走进帝杰这座无情的屠宰中心了。我的心中充满跃跃欲试的冲动,准备好签署合同了。
第5章 蜜月期
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一位已经干了1年助理的职员给他们解释了助理在投资银行中的具体职责。看上去他对投资银行的一切,并不像受训各位想象的那样感兴趣。
第6章 投行食物链
由于有这么多不同等级的银行职员,所以投资银行的机构一般比较庞大。现实生活中,投资银行家只不过占投资银行整个领域的工作人员的一小部分,相当于一部大机器里的一个小齿轮而已。
第7章 投资银行的营生
银行家就在做两件事:为公司提供财务方面的建议和替公司融资。
第8章 银行界的“选美大会”
“选美大会”这个词用得并不恰当,银行家们不需要像通常参加选美的选手们那样,穿着泳装取悦评委和观众。但如果客户要求银行家这么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换上紧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泳装在台上表演的。
第9章 估价的技巧
投资银行家们通常会不惜花费数小时、几天,有时是好几周的时间,就为了估算和揣摩出一个数额,向公司方面证明他们的公司是多么的值钱。
第10章 文字处理的旋转木马
每一份文件哪怕是一个插页都要“装潢精美”,因为这些华丽的外表代表了银行助理们自身附加值的90%。作为银行助理,如果文字创作和整理能力较高的话,无论男女,至少可以在华尔街风光四五年。
第11章 复印中心的那点儿事
银行家们在投资银行里的成败荣辱可以说就靠复印中心的那一小撮波多黎各“爱国战士”们了。这些勇敢的“革命者”可以是银行家强有力的同盟军,也可以变得对他们这些人极其凶残。
第12章 假日舞会
帝杰的假日舞会的确是“货真价实”的豪华。公司的高层大人物借此机会为下属狗腿子们松松“嚼口”,从口袋里掏出少量的金币散一散,至少会在这短短的一个晚上,为所有人描绘一幅“穷奢极侈”、“纵欲淫欢”的图画。
第13章 起草《招股说明书》
很久以前,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给起草《招股说明书》时所开的大小会议起一个听起来非常响亮的名字,人们就不会对这种会议所浪费的时间给予过多的关注了,于是,这类会议被称为了“文件起草会”。
第14章 印刷室里的秘密
“特鲁珀,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
“嗯,什么问题?”
“印刷室,我想知道为什么大家总在说‘到印刷室那里工作’,他们到那里干什么?”
第15章 出 差
整整8天的时间,我都在大会小会上聆听环球无线投资公司的海外业务情况介绍。我飞行了12 000英里,辗转穿越了7个国家和8个时区。
第16章 奖金的诱惑
帝杰非要等到别的银行都发完了,参考一下别人的奖金水平,仔细定夺并力求制定出“最合理的”奖金额度,好留住能干的下属,免得他们因为奖金的问题而跳槽。
第17章 顿 悟
好像顿悟一样,那种感受如阴天里的一道霹雳,来势很猛。
第18章 忍无可忍
我觉得不能像现在这样生活下去了。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让这该死的一切统统见鬼去吧! 痛定思痛!此时,我心里已不再有什么火气,眼里也不再有什么愤怒,所剩的就是一个信念:辞职!
第19章 解 脱
无论从事哪一行,那些艰苦而无味的付出,只能在彻底放弃这一职业的时候,才算是完全结束;否则,只要坚持干一天,就得付出,没有尽头。各行各业,大抵如此。
尾 声
这些人终于决定逃离这个丛林,他们砍断了一棵橡胶树,自制成一艘独木舟,用野猪角做成船桨。他们自己驾驶,自己导航,飘过河流,穿过沼泽,终于走了出来。他们自由了。
……[看更多目录]
文摘
第1章 梦想的毒瘤
这可真是腐化透顶了。刚入行就挣6位数,将来到多少才算是个头呢?
仔细阅读完这厚厚的小册子,商学院的学生们大概不难揣摩出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应持的心态了。对商学院毕业生最具吸引力的两个职业——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恰巧也是起薪最高的。巧合吗?并不尽然。我和特鲁珀都仿佛进入了装饰成天鹅绒墙面的办公室,里面尽是贪婪无比的无赖和埃比尼泽一样的吝啬鬼。只可惜我俩当时仅仅是一厢情愿地做发财梦呢!我们的心里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同美国一流商学院的毕业生们一争高下,不顾一切地为那全能的美元而奋斗。
在哈佛商学院,我也在学习着同样的“勾引”技巧。然而我有个优势:重返商学院前,我在基德尔-皮博迪公司担任过投资银行分析师的职务。其中的痛苦,彻夜不眠的夜晚,每周6天在办公室里吃那延迟很久的晚餐等,我都经历过。
我曾经发誓离投资银行远远的。这样就可以忘掉那每天16个小时的工作、顶头上司的咒骂、大学毕业以来增加的10磅体重,以及根本没有社交的生活。我很清楚,在投资银行,从初级职位开始做其实就是受压榨。对于22岁、从迪克镇来的、没人看得起的我来说,那里的工资的确很高,够我支付哈佛的学费了。在那里,我学会了闭着眼就可以分析公司财务状况的本领。坐在哈佛商学院的教室里时,我对自己说:永远不走回头路!绝不会!我发誓要找一份更有意义的工作,恢复对自我的良好感觉。总之,要找一份净化而非玷污自己灵魂的工作!
……
我和丹尼最终还是参加了所有来校招人的投资银行的面试。面试开始前,我们两个就准备好了要不惜一切。我们已经深深地掉进了金钱、权势和生活保障等漩涡之中,随时准备出卖自己的灵魂。我和丹尼心中充满狐疑地迈进哈佛商学院,从这里起程了。
…………
我们的梦想就是克服前方难以预料的困难,获得成功,享受到达胜利彼岸的喜悦。那是一种傲视群雄的伟人才能拥有的自豪和“可上九天揽月”的豪迈。那样,我们就可以走进费拉里专卖店说:“我要买那个。”虽然伙计会说:“这里的东西非常贵……”不等他说完,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打断道:“不管多少钱,我要了。”我们将会非常有钱、有权、有能力,非常快乐——但这一切要到30岁左右才能实现。早晚会过上上等人的日子的,这一点我们非常坚信。
怀揣着这样的理想,我们俩决定不错过任何能到投资银行工作的面试机会。雷曼兄弟、高盛、所罗门美邦、美林、第一波士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