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史,中国,
品牌: 杨春时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08030918/9787108030917
·条形码:978710803091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探讨了现代性的内涵以及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和文学思潮的关系。作者以文学现代性理论为标准,厘正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内涵,并以文学思潮为基本单位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从而颠覆了将作家作品按年代排列的传统文学编史方法。《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还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重新定位,提出了诸如五四文学是启蒙主义而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是革命古典主义等论断;并指出中国文学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作者简介杨春时,1948年11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共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著十余部,代表作有《审美意识系统》、《系统美学》、《艺术符号与解释》、《艺术文化学》、《人文综论》、《生存与超越》、《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美学》(国家规划教材)、《文学理论新编》(国家规划教材)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
编辑推荐《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是杨春时编写的,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目录
绪论
一、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
(一)现代性的构成
(二)中国现代性的特性
二、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一)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
(二)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矛盾
三、现代性与文学思潮
(一)创作方法还是文学思潮
(二)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时间性
(三)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
(四)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变迁的动力
第一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一、中国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一)关于近、现代文学分期的考察
(二)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文学
(三)未完成的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二、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史
(一)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二)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三)非主流的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兴起
(四)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复兴
(五)后新时期的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复兴
三、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继发性
(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非有序性
(四)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非主流化
第二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一、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文学的回应
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
三、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
四、审美主义与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发生
五、结语
第三章 现代性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一、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
(一)欧洲18世纪文学思潮是启蒙主义
(二)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
(三)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独立性
二、现代性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一)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二)五四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缺席
(三)五四启蒙主义的中国特性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经验
(一)五四科学主义与进化论的文学观
(二)五四人道主义与人的文学
(三)五四平民主义与平民文学
(四)五四启蒙主义与反古典理性传统
(五)五四文学启蒙与文学独立
(六)五四世界主义与世界文学
(七)五四文学革命的总结
四、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一)新时期启蒙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
(二)新时期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三)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
(四)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历史经验
(五)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
五、狂人与费厄泼赖——五四启蒙主义的人格建构
(一)启蒙主义与现代人格
(二)激进派的启蒙主义与“狂人”人格
(三)自由派的启蒙主义与费厄泼赖人格
(四)结语
六、个案研究:语言与人的命运——《马桥词典》释读
第四章 现代性与中国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革命古典主义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新古典主义
(二)法国和苏联的革命古典主义
(三)中国革命古典主义
二、苏联文学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思想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苏联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苏联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三)中国革命文艺思想与苏联文学理论由合作到分裂、对抗
三、个案研究:样板戏——革命古典主义的经典
(一)样板戏与革命古典主义
(二)样板戏的特性
(三)样板戏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现代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一、中国的诗性浪漫主义
(一)对现代性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逃避
(二)两次中断的历史进程
(三)中国浪漫主义的诗性特征
二、个案研究:沈从文的东方诗性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界定
(二)沈从文浪漫主义的认定
(三)沈从文浪漫主义的东方诗性特征
第六章 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多元特质
(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基本状况
(二)中国现实主义与启蒙主义的粘连
(三)中国现实主义与革命古典主义的杂糅
(四)中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联结
二、个案研究:老舍创作的多向性——现实主义、启蒙主义与革命古典主义
(一)老舍创作多向性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
(二)老舍创作的启蒙主义方向
(三)老舍创作的现实主义方向
(四)老舍创作的革命古典主义方向
第七章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非典型性
(一)中国的后发现代性与继发性现代主义
(二)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一——幼弱性
(三)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二——含混性
(四)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三——变异性
二、个案研究:战争风暴中灵魂的呼号——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
(一)生命与死亡——对战争的否定
(二)自我与虚无——对大写的我的否定
(三)世界与荒诞——对现实的否定
(四)信仰与怀疑——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第八章 现代性与通俗文学思潮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的发生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
(二)中国通俗文学发生的历史条件
(三)清末民初通俗文学概况
(四)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主要特点
(五)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理论阐释
(六)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商业化运作
二、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通俗文学合法性的不足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
(二)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中国通俗文学的先天不足
(三)启蒙理性对通俗文学的挤压
(四)政治理性对通俗文学的禁压
(五)平民文学、大众文学对通俗文学概念的置换
三、新时期通俗文学的兴起
(一)新时期通俗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港台通俗文学的引进
(二)大陆通俗文学的跟进与繁荣
(三)通俗文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四、个案研究:侠的现代阐释——金庸武侠小说释读
第九章 对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反思
一、反思现代性的缺失与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乏力
(一)中国反思现代性的缺失
(二)理性主义的强化与浪漫主义的弱化
(三)理想主义的膨胀与现实主义的萎缩
(四)超越性的缺失与现代主义的困顿
二、中国古典理性传统与现代文学思潮
(一)中国古典理性文学传统
(二)启蒙理性文学传统与革命理性文学传统
(三)中国当代文学对古典理性文学传统的反叛
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的误读与误判
(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误读
(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误判
综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贵族精神的缺失与平民主义的偏向
(一)文学的贵族精神与平民精神
(二)中国启蒙文学的平民主义偏向
(三)中国革命文学的民粹主义倾向
(四)当代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极度膨胀
(五)贵族精神缺失和极端平民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二、个案研究:胡适的平民精神与鲁迅的贵族精神
(一)启蒙主义的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
(二)胡适的平民精神
(三)鲁迅的贵族精神
(四)结语
三、中国现代文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双重变奏
(一)现代性的双生子——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二)中国文学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冲突
(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主义
(四)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主义
(五)全球化与文学民族特性的危机
四、个案研究:鲁迅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一)早期鲁迅的民族主义
(二)五四时期鲁迅的世界主义
(三)左翼时期鲁迅民族主义的复归
附论:现代性与中国文化思潮
一、中国自由主义之命运
二、中国保守主义的兴衰
三、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
四、从科学主义到意识形态主义
五、从平民主义到民粹主义
六、从道德理想主义到政治理想主义
(一)现代性与政治理想主义
(二)道德理想主义的瓦解
(三)走向政治理想主义
(四)走向政治现实主义
七、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
(一)现代性是一种平民精神
(二)贵族精神是现代性批判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文化的平民主义性质与现代性的片面性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一、中国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一)关于近、现代文学分期的考察
现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包括文学史教科书,划分了古代、近代与现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近代;五四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史,包括现代文学史。这种划分是否合理?根据何在?必须加以考察。
近代概念并不是世界公认的,它是前苏联的史学概念。英文中没有近代与现代之分,modern一词指16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西方历史分期为古代、中世纪、现代,modem就指这个“现代”。中文有时译作现代(指十月革命以后),有时译作“近代”(指文艺复兴至十月革命期间),这并不符合本意,而是按照苏联历史分期的曲解。俄国传统史学与欧洲一样,把欧洲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在俄文中这个“现代”是HOBOE BPEMR,意为“新时代”。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历史学家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因此应该把十月革命以后的历史称为HOBEHHEE BPEMя,意为“最新”时代。于是,人类历史就被划分为古代(含中世纪)、新时代(文艺复兴至十月革命的资本主义时期)、最新时代(十月革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中文的翻译中,HOBOEЙщ BPEMя即新时代被译为“近代”,意为新时代;HOBOEЙщ BPEMя即最新时代被译为“现代”。于是,现代被一刀两断,以十月革命为界,划分成近代和现代。显然,近代与现代之分,是依据一种意识形态标准,而不是依据历史发展水平。中国解放以后,沿用了苏联的历史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来划分近代与现代。为什么以五四为界呢?因为五四运动被看作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反响,它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阶段。这样,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以后为中国现代史。显然,这种历史分期也依据意识形态标准,而不是依据历史发展水平。历史分期应依据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而不能仅仅依据政治革命标准。而且,关于五四的历史定性也不尽合理。如果说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不是五四救亡运动,那么它的性质是一种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它引进了多种现代思想理论,包括后期从苏俄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只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化为政治革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才成为主流思想。
对文学而言,这种历史分期更不合理。中国文学史分期也以五四运动为界,把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划入近代文学史
……[看更多书摘]
后记1996年底我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十年多来,文学现代性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了全新的格局,其中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在这个研究领域,我自己也有了新的进展,这种进展集中体现在本书中。概括地说,本书提出和论证了这样一些观点:
第一,深入地探讨现代性的内涵以及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与时下学界对现代性笼而统之的定义不同,我把现代性划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后发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特性,特别是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揭示了中国现代史的深层逻辑。
第二,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的关系。我把文学划分为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三种形态。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产物,感性现代性决定了通俗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理性现代性决定了严肃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反思现代性决定了纯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文学现代性表现在三种文学形态的分化,也体现在文学(特别是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这样,从中国现代性的特点就可以解释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第三,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我提出,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从而摒弃了苏联文学理论把文学思潮作为创作方法的应用的观点,还原了文学思潮的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