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国际获奖系列)
分類: 图书,少儿,儿童文学,小说,外国,
品牌: 拉尔夫·伊绍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3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020072801/9787020072804
·条形码:97870200728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丛书名: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国际获奖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讲述了:突然复活了的石雕穿行在黑暗的博物馆展厅中;记忆突然从人的头脑里消失得无景无踪;各种怪事在柏林层出不穷。双胞胎姐弟叶茜卡和奥利弗从假期回家,却不记得了自己的父亲,脑子里只留下了一片空虚,而父亲也真的不见了踪影。在阁楼上,姐弟俩在一只箱子里找到了父亲的日记。他们吃惊的发现,当巡夜员的父亲,原来曾是著名考古学家并担任过近东博物馆的馆长。他们从父亲的笔记中还知道了一个失落的记忆之国——卡西尼亚,以及这个神秘世界的古巴比伦神——谢哈诺。为了找回父亲,他们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正在跟踪一个危及人类所有记忆的阴谋轨迹……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情节扑朔迷离,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世界古迹、东西方文化。在读者满足了充满刺激的故事的同时,还可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不朽的人类文明。据欧洲评论界认为,《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具有《达·达芬奇密码》一样的吸引力。
作者简介拉尔夫·伊绍,1956年生于柏林,电脑专家,业余从事幻想文学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大型幻想小说《尼桑三部曲》(《尤纳坦之梦》《第七个法官的秘密》《解放内山之歌》),并由此一举成名。
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说:“《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它不仅应该是一本情节紧张的小说,而应该有更多的内涵。它应该告诉读者,各种形式的记忆对我们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呼吁宽容和反对漠然的宣言。”作者还说,如果将他的每一部作品比喻或一个孩子,那么,《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是他最为宠爱的一个孩子。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于1997年荣获德国最佳青少年图书奖。该书已被译成汉语、英语、日语、丹麦语、韩语、挪威语、西班牙语、泰语。
媒体推荐本书情节虽属虚构,但与活着的或死去的人发有雷同,不一定就是巧合。
——拉尔夫·伊绍
编辑推荐《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是德国最佳青少年图书奖。
目录
第1章 被忘记了的父亲
第2章 卡西尼亚
第3章 太多的问题
第4章 记忆还活着的地方
第5章 无形的窍贼
第6章 噩梦女王的秘密
第7章 谁是双面人?
第8章 诡异的旅程
第9章 撒下因特网
第10章 智者列文的计划
第11章 虚拟的答案
第12章 永恒黑夜的囚徒
第13章 被偷起的博物馆
第14章 变幻之夜
尾声
作者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第1章 被忘记了的父亲
不速之客
“开门!我们是警察!我们知道你们在里面。马上把门打开!”
奥利弗和叶茜卡胆怯地相互看着。假装家里没有人,看来是没有用了。现在,外面已经开始第三次敲门,在楼道里使劲敲他们家门的人,似乎逐渐失去了耐心。外面,雨点敲打着窗子。这是此刻波洛克家里惟一的响声。
“我们该开门吗?”奥利弗尽量放低声音问。
“我们可能没有其他选择。”叶茜卡回答。
她做了两次深呼吸,试图把恐惧甩掉。她毕竟要比弟弟大一些——准确地说,是大四分钟五十一秒。所以她必须做个表率。
她真想知道,警察为什么来到她家门口!她再次把最近几天的经历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没有什么事情会让这些执法者感兴趣啊……
能够做什么坏事的,就只有奥利弗了。
把奥利弗从棘手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弟弟是个梦想家——他更喜欢自称是“艺术家”。他喜欢否认现实,所以常常陷入令人发指的境地。奥利弗是个典型的不知疲倦的梦游者。
但至今她还没有需要把他从监狱里救出来的经历。
“你又干了什么坏事?”她厉声问弟弟。
弟弟拉长了脸,耸耸肩膀说:“当然什么都没干。”
“或许这个‘什么都没干’又和上次在商店里一样吧,这你知道,是不是?你把一支画笔放进了裤兜,到收银台付款时,售货员又把它给掏了出来。我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真恶心!你说正好有什么东西触发了你作画的灵感,是不是?什么灵感?我记得,你是说那些掉在地上的几个猴皮筋的造型。你道歉说这是‘注意力转移症’,可售货员却不相信。我说破了嘴皮,才没让他把你当成小偷告到警察局。现在你快坦白,到底又干了什么,奥利?一个律师必须知道他委托人的情况,否则他无法把你保出来。”
外面又开始使劲敲门了。双胞胎缩在了一起。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一个男人的声音轰鸣着透过门的木板。“如果你们不马上把门打开,我们就要破门了。”
“好吧,好吧,”叶茜卡喊道,同时向弟弟递过去一个警告的目光。
奥利弗屈服了。他了解他的姐姐。可能这样最好。而且他也不知道,在这种疯狂的时刻应该说些什么。他睁大了眼睛盯住叶茜卡的每一个动作。
她三步并成两步来到了门厅走廊。从门上的探视孔看了一眼,显然打消了一些担心,她麻利地打开了房门。在不太高的门框里,站着一个穿着精湿雨衣的男子。他个子很高,不得不把头低下,才能够看到房
……[看更多书摘]
后记人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不再思考没有疑问之事。
人所犯下的所有错误,有一半是出于这个原因。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有些作者写书,就像是在劈柴。工作结束后,望着一大堆劈好的木柴,拂去手上的木屑,然后转身离它而去。而我,不属于这类作家。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写这本书,对我意味着很多。和我的《内山三部曲》一样,我所看重的,是把读者带进一个故事里,让他无法很快从中摆脱出来。这本描写双胞胎姐弟叶茜卡和奥利弗的小说,不应仅仅是一本情节紧张的书。它还应该表明,各种形式的记忆对生活是何等的重要,它应该是一篇声讨不宽容和冷漠的宣言书。我最鄙视毫无批判地接受现存的观念,只因为大多数人已经认可。如果有人在我的书中察觉到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部小说里,我尽量采用了真实资料。但有些事实,被我编入了一种不寻常的、有时是全新的关联之中。这正是误导很多错误结论的惯用方法。把很多事实罗列起来,旨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越是信誓旦旦的宣言,其理念基础就越是不稳固——这就是我使用所谓“确凿事实”时所获得的经验。面对半真半假的东西,有时使我想起了进化论者向我们展现他们骷髅标本的方式方法——今天向我们证实一种谱系,明天则又是另一种谱系,完全取决于他们收藏品的排列次序。随意捏合“事实”证明一个新的理论,也是某些媒体代表熟练掌握的技巧。电视向我们展示的图像,只是通过记者的评论,才形成了一种臆造的真实(以后播出的轻描淡写的更正,已无人理会)。《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就是要——这我承认——使这种误导意识走向极限。
当然,我的小说不是文献,尽管采用了很多真实的资料,但仍然不是一部隐蔽的参考书。事实上,既不存在一个天神谢哈诺,也不存在那个卑鄙的雅诺什·海杜克。博物馆的真正馆长当然要比这个小人可爱得多。拉兹洛·霍尔蒂也同样不存在,尽管他的所谓的哥哥米克罗斯确实是一个历史人物。波洛克一家和新犹太教会馆的拉比同样是我的幻想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