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女兵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综合,
品牌: 朱强娣
基本信息·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9787806299333
·条形码:978780629933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新四军女兵》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一大批女性和男子一样,投身到血与火的战争硝烟中,成为英勇的新四军战士。她们中有来自延安的长征干部,有来自江浙沪一带的知识青年,有归国华侨,有农村妇女,也不乏出身豪门贵族的富家小姐。在国难当头之际,她们舍弃了相对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挣脱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割舍了剧恻缠绵的爱情,毅然奔向保家卫国的战场。 该书在占有大量史料及采访幸存的新四军女兵和有关当事人的基础上,真实记述这些军中女兵的工作、生活、恋爱和牺牲,再现她们在皖南事变的腥风血雨中的非凡遭遇,探寻她们在战火中成长的轨迹,反映战争中女性特有的风采魅力和勇敢坚毅以及对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朱强娣,女,祖籍江苏省丹徒县。1944年10月出生于上海。就读于上海华山路第二小学、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1964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83年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现任新闻信息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除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外,编著出版《中国历史读书故事》、《中华道德楷模》、《爱国诗百首评析》等图书。近年来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研究,发表了《新四军的知识分子工作》、《新四军的文化工作》、《新四军文化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等系列文章。
编辑推荐《新四军女兵》:
详实的史料,细腻的视角
新四军女兵整体风貌的第一次全面展示
披露她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和战斗细节
讲述她们在皖南事变腥风血雨中的非凡遭遇
探寻她们在战火中成长的生命轨迹
展示战争中女性特有的风采魅力和勇敢坚毅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好女也当兵
奇特的队伍
再见了,妈妈
投奔抗日的地方
走上前线
第二章 巾帼轻骑兵
服务团的笔杆子
光彩照人的女兵
在抗日的舞台上
第三章 女子八队
初来乍到
女兵风范
牺牲爱情
第四章 姓名的故事
柔且坚的茜草
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姓名也是宣言
“兰芷幽而有芳”
音同义更深
第五章 红豆寄相思
难忘速记班
情系一家人
形影共相随
特殊战线的战友
第六章 白衣女兵
新四军中第一位女大夫
医院里的天使
壮志未酬
第七章 事变中的女兵
遭遇事变
突出重围
炼狱女神
第八章 军中大姐
普通而平凡的女性
来自黄土高坡的指导员
丁家山的邓三姐
“老子”何子友
教导总队的女教员
从倔小姐到犟女兵
第九章 军民情深
战地黄花
不穿军装的女兵
舍女儿救女兵
“皖留”
附录 重要文献
妇女们团结起来(毛泽东)
我们的女战士(项英)
在上海纪念皖南军部教导部队女生八队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于晶)
记皖南的盛会(王仪)
春意渐浓忆江南(邓六金)
从延安到皖南(于晶)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徐瑞芳被这突然的变故击倒,她目睹了许多战友牺牲,心中已充满了愤懑,当自己的丈夫倒在血泊中时,她忍不住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但这位参军才半年的女兵最终选择了坚强。她要擦干眼泪,为丈夫报仇,为死去的战友报仇!
叶军长下山去与国民党交涉谈判,却从此失去了自由;徐瑞芳被流弹击中,也负了伤。一阵伤痛加一阵心痛,她昏了过去。
她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睡在一张白色的病床上,看不见军长,找不到任光,他们都到哪里去了?“石井坑、炮火、鲜I缸……”模糊之中,她想起了这一一切,不禁痛哭起来。
据说,是国民党五十二师的一个团长见她年轻漂亮,心生企图,把她留在团部医疗所给她治伤。当得知与她一起被俘的战友都已被押到江西上饶集中营,而只有她还留在这虎狼窝里,还面临着新的羞辱,徐瑞芳愤怒了,她不停地嚷着:“我要回去!我要和同志们在一起!”什么人的威胁、劝说都无济于事。最后,徐瑞芳被送到了集中营。
后记真正接触新四军题材,是在1998年11月。
党史研究专家、原安徽省社科院副院长徐则浩组织了《新四军军部在皖南》课题组,对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三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战绩等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以填补新四军研究中的空白。我有幸被选为课题组成员,承担其中新四军的文化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内容的撰写。在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时,发现新四军的妇女工作其实也很出色。想到自己在单位里兼任妇女工作负责人,就想对新四军的妇女工作作一个研究,结合现实写一篇关于妇女解放的论文,作为上述课题的副产品。把这一想法透露给徐院长及泾县文化局专事研究新四军的邵凯生时,他们立即提议:新四军里有不少女兵,你不妨写写她们,不是写“副产品”,要写成“正产品”。邵凯生满怀激情、如数家珍般地向我列举了许多女兵的名字和事迹。
邵凯生的激情感染了我,我把担心自己功底不足的顾虑扔到一边,下决心用真情来抒写她们。
在完成了《新四军军部在皖南》课题的部分撰写任务后,我立即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对新四军女兵有关素材的收集上。在翻阅了大量新四军资料的基础上,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拜访昔日的女兵、今天仍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老人们。在接触她们的过程中,一种感动常常充盈在我心头,她们昔日的风范、毕生的光彩,时时浮现在我眼前。我钦佩她们,感谢她们,她们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的工作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