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文化,
品牌: 陈犀禾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45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806684980
·条形码:978780668498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中国电影即将迎来100周年华诞前夕,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组织本院的骨干教师,编选推出这套“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书”,是十分及时和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为目前正在日益扩大与繁荣的影视专业教学、科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有系统的编纂和整理,为人们对影视学术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总结和反思提供必需的文献准备。
书中编选的文章,一部分是国内外影视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最新学术成果,也有一部分出自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师的研究心得,其中的字里行间,无不忠实记录着这些作者们在影视学术研究领域孜孜探索和艰辛和甘苦。
媒体推荐前言
在现代传播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国际性的艺术。采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和方法对影视艺术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影视研究的一个基本趋向。这一研究方向采用跨文化的视野和方法研究中国本土的影视艺术和产业、世界其他国家的影视艺术和产业,以及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范围包括中外影视的节目类型、形式风格、人物作品、理论美学、产业结构、经济运作、国家政策、文化内涵,以及观众市场等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这一比较研究在影视学的整体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本土影视艺术和产业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助于我们打开眼界,了解世界各国的影视艺术和产业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把握影视艺术和产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方向。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现实面前,这一研究方向使我们能更清醒地把握自己,调整步伐,应对挑战,发展和壮大我们民族的影视文化。因此,这一研究方向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是我近年来围绕“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这一主题所作的一些研究和翻译,分为“比较篇”、“域外篇”、“理论篇”、“翻译篇”和“附录”五个部分。其中,“比较篇”是在跨文化视野中对中国或中外影视或美学的比较研究,“域外篇”是对国外影视产业和艺术的研究,“理论篇”是在跨文化视野中对一些影视理论问题的思考,“翻译篇”是有关跨文化主题的一些翻译作品,“附录”是一篇介绍国内外影视网站的资料性文章。我自己的研究文章大都是近几年来已经在各种刊物中发表过的作品,只有《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一文最初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是此文近年来被一些电影理论文选多次收入(如《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也可以勉强算作近年发表的作品。翻译文章中《好莱坞与世界》和《电影和电视》两文选自《牛津电影研究指南》(The Ox ford Guide to Film Studies),其余选自《信息社会中的大众媒体》(Mass Media in Infor-mation Society)。特此说明,并致感谢。
2002年10月,上海
编辑推荐在中国电影即将迎来100周年华诞前夕,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组织本院的骨干教师,编选推出这套“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书”,是十分及时和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为目前正在日益扩大与繁荣的影视专业教学、科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有系统的编纂和整理,为人们对影视学术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总结和反思提供必需的文献准备。
书中编选的文章,一部分是国内外影视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最新学术成果,也有一部分出自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师的研究心得,其中的字里行间,无不忠实记录着这些作者们在影视学术研究领域孜孜探索和艰辛和甘苦。
目录
比较篇
大陆、台湾、香港新电影中的“中国经验”——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电影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
试析中美电视谈话节目之差异
行为貌合 理念神离——中美电视黄金时段的政府调控机制比较
域外篇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中国人早在刚开始拍摄电影之初,就开始了对这一实践的理论反思。当时许多有见地的电影艺术家和批评家都提出了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和观点。而对于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以今天所能接触到的材料来看,则是侯曜。他从中国人独特的哲学和文化观念出发,建立了一个中国式(或称“东方式”)电影理论体系。
侯曜是1921年5月创办的“长城画片公司”的主要编导人员,广东人,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学的是教育,但喜欢戏剧,曾参加过当时的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也是侯曜这一时期的创作思想,在他发表的几个舞台剧本中,都提出了社会问题。“长城”公司最初两年的出品,绝大部分都是由侯曜参加编剧、编导或导演的。“长城”公司的第一部出品《弃妇》(1924年),是侯曜根据他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除了《弃妇》以外,还有《摘星之女》(1925年),《爱神的玩偶》(1925年),《一串珍珠》(1925年),《春闺梦里人》(1925年),《伪君子》(1926年)。侯曜在创作了这些影片后,离开“长城”公司,转入由香港迁上海的“民新影片公司”,又编导了《和口平之神》(1926年),《海角诗人》(1927年),《复活的玫瑰》(1927年),《月老离婚》(1927年),《西厢记》(1927年),《木兰从军》(1928年)和《战地情天》(1928年)。
他的电影理论著作《影戏剧本作法》完成于1925年,出版于1926年,由南京泰东图书局印刷发行。
而在此前后,法国的先锋派电影代表人物路易·德吕克发表了纲领性的电影论文《上镜头性》;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发表了《杂耍蒙太奇》一文,开创了电影创作实践和电影理论研究的新阶段;匈牙利籍的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撰写出宣告电影哲学和电影美学诞生的书:《可见的人》;法国文艺学家、法国共产党员莱昂·慕西纳克发表了论文集《电影的诞生》,对电影的综合特点和现代艺术特点做了系统的分析: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电影剧本》,《电影导演的电影素材》两篇重要论著问世;法国电影先锋派导演让·爱浦斯坦发表了在电影理论史上的占有一定地位的著作《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⑥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观念和电影理论著述,《影戏剧本作法》的出现并不迟于西方,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电视新闻业的下一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充满怀疑主义和玩世不恭的时代。许多观察家认为,这一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1.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8日,一条奇怪的新闻报道出现在《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