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文物考古,中国文物考古,民族文物考古,
品牌: 朱国忱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501012873
·条形码:978750101287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本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目录
前言
一渤海考古研究的回顾
(一)"古大城"之谜--渤海考古发端
(二)渤海考古调查发掘概述
二渤海城市和建筑考古
(一)王都京城的调查和发掘
1.上京
2.旧国和中京
3.东京、南京和西京
(二)其他城堡
1.苏密城
2.大城子古城
3.斐优城与温特赫部城
4.南城子古城
5.城墙砬子城址
(三)渤海建筑的发掘和研究
1.上京宫殿和廊庑址
2.上京禁苑园林址
3.上京城的官衙址
4.佛教建筑址
5.上京城的其他建筑遗迹
6.桥梁址与窑址
7.居住址及其他
8.上京宫殿建筑复原研究
三渤海墓葬及类型
(一)王族陵墓
1.贞惠公主墓
2.贞孝公主墓
3.三陵王陵区
4.其他王室贵族墓葬
(二)一般墓葬和类型
1.上京地区墓葬
2.旧国、中京、东京地区墓葬
3.其他地区墓葬
4.渤海墓葬类型
(三)葬式、葬具、葬俗
四渤海文化、艺术遗物
(一)建筑材料与陶瓷烧造
1.石质建材与砖瓦
2.陶器烧造
3.釉陶和瓷器
(二)石雕工艺
1.石灯幢
2.大石佛
3.石龟趺、石狮和其他石雕
附:骨角器
(三)金属冶炼加工工艺
1.铁器
2.铜器
3.金银器
(四)碑碣遗石
1.贞惠、贞孝公主墓志
2.上京城"紫石碑"--国学碑及其他
3.唐鸿胪卿"井栏题名"
4.张建章、张光祚墓志
(五)瓦文、印鉴及其他
1.文字瓦的发现与研究
2.陶文及其他
3.渤海官印和押记
(六)壁画及其他
1.贞孝公主墓壁画
2.三陵2号墓壁画
3.线刻、银平脱及其他
附:纺织品
五渤海考古与海东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2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區⒌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文摘5.城墙砬子城址
城墙砬子古城是一座山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西南约40公里的镜泊湖西岸的山峦之中,是著名的镜泊湖八景之一。
镜泊湖是中国著名的高山堰塞湖之一,南北长约45、东西最宽处约为6、最窄处约0.8公里,是上京龙泉府附近的天然景区,又是由上京通往旧国和中京等的水陆必经之地。古城东北距湖中一小岛小孤山约1公里,南面临近珍珠门(亦是湖中岩岛)约0.5公里。
古城依山势起伏走向而修筑,东、南、北三面被湖水环绕,西面为峭壁。北面地势渐平开阔,与湖湾相连。城址对岸东南有古代城墙(俗谓“小长城”),与城址相距约8公里。整个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3100米。
古城北墙较直,为土筑,横亘在两山之间,与两山的北山头相连,距北面湖湾不到200米。墙垣修筑比较坚固厚重,现残高3~4米。北墙有一门址,略偏西,门宽2.5米,有瓮城遗迹。在墙的西段有一较大的马面。门址东侧约4米处有一缺口,或为水冲所致。墙外开掘有城壕一道,遗迹尚存,难引水为阻,或即隍。
城址西面北段为险峻的山峰,不见墙垣(或即以此悬崖绝壁为阻),仅在山峰南坡山腰问筑有短石墙,今残存两段,墙高约0.3~0.5米。惟西南段因地势低缓而筑有一道高大结实的土石混筑墙,现高约6~8、顶宽3~4米。墙外附筑有两个方形马面,外砌以石,内以土充填。
后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对中国20世纪,特别是1949年以后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我们有幸承担此丛书中《渤海遗迹》一书的写作。在坚持科学原则基础上,我们力求全面、客观和准确地把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反映出来,以使读者对渤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研究渤海历史与考古已有几十年了,但接受这一写作任务时不仅没有什么轻松的感觉,反而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渤海属于边地考古,有其诸多难题,说清i-'e~实非易事。另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要搜集和查阅多年积累的大量国内外资料,颇费时间和精力。加上我们孤陋寡闻,水平所限,误谬难免,切望方家指正。
在草拟撰写提纲和开始查阅资料时,曾经得到干志耿先生和孙秀仁先生的帮助,在此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