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系列教程)
分類: 图书,教育,教学理论,
品牌: 陈旭远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3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560231268
·条形码:978756023126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系列教程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l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全方位竞争的世纪。中国人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10年里已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来自职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每个方面的竞争态势。这多方面竞争归结为一点,就是在更高层次更新意义上的生存竞争。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学会生存”。“学会生存”的本真意义是提醒每一个现代人要学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去获得持续的生存空间--不是自然生命而是社会生命--职业、专业与社会生活。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及启示
第一节 传统教学论的三个界碑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二、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三、凯洛夫的教学思想
第二节 哥白尼式的革命及教学论的新发展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课程理论的初创与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初创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三、当代课程论的发展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课程论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对我国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二、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三、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第二节 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概念的历史考古和词源考证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例举
三、对教学概念的分析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问题的缘起-
二、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几种认识
三、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对二者关系的认识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
一、早期心理学思想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二、当代心理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三、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学与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教学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教育社会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的透视
三、社会学与课程和教学论的关系简论
第三节 哲学与课程和教学
一、哲学与课程和教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现代哲学流派与课程和教学
三、课程与教学之哲学基础的认识
第四章 课程设计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含义
一、课程设计的含义
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取向
一、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和作用
二、课程设计取向的分类
三、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第三节 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设计模式的含义和作用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
第四节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一、宏观的课程设计
二、中观的课程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第五节 课程设计的特点与未来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课程设计的简要回顾
二、我国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结构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定义
二、古代、近代、现代课程结构的特征及作用
三、课程的分类标准与课程结构
第二节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
第三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
二、综合课程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第四节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定义
二、全必修课程制度的弊端与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
三、选修课设置的几种方式
第六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节 课程管理的界定
一、课程管理的界定
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
第二节 课程管理模式
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
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
三、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
四、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一、校本课程概述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一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第二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内容组织的准则
第四节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与改革
第八章 教学目标
第九章 教学模式
第十章 教学结构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十二章 教学艺术
第十三章 课程实施
第十四章 课程评价
第十五章 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十六章 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教师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21世纪刚刚踏出第一步的时候,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专家、学者撰写的这套《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程》跃然摆在了每一位读者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的面前。它的诞生,标志着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学和管理跃上了一个系统建设和规范管理的新水平,标志着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开始进入了更加完善的轨道。《教程》的出版,将为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增加新的学术魅力,为每一位研究生课程班学员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理论拓展提供难得的有益参照。
2l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全方位竞争的世纪。中国人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10年里已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来自职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每个方面的竞争态势。这多方面竞争归结为一点,就是在更高层次更新意义上的生存竞争。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学会生存”。“学会生存”的本真意义是提醒每一个现代人要学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去获得持续的生存空间--不是自然生命而是社会生命--职业、专业与社会生活。生存蕴藏在学习之中。我敢断言,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大家越会体验到这一点。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的学员是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反应敏锐的一个群体,也是追求高品位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群体。在未来社会里,我们要想获得理想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依靠的不再是自然的体力,而是智力和知识。因为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个法制更加健全的社会。大家一定都知道西方哲学家培根的哲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话在今天仍显现出了它的伟大价值。研究生课程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层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每一位在职工作或因某种原因丧失研究生学习的人开辟的一条新的学习渠道。对每一位已在工作岗位奋斗多年的人,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文摘1.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选择经常脱离目标,可能是当前课程领域极其重大的问题。例如,课程目标虽然包括认知、技能、情意三大领域,在内容选择过程中,却仅仅注重认知领域的有关内容,甚至只注重零碎、片段的事实,忽视更重要的慨念、原理与原则。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巾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的作朋。内容选择必须依照目标,即有什么目标,便有什么内容,让目标和内容取得一敏。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巾阐述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不同的目标结构需要有不同的内容与其相适应。在选择和确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大纲和课氍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如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在选择课程内窬时,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会、观察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