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文史哲,
品牌: 余源培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16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040160404
·条形码:978704016040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每篇原著前有简明扼要的学习提示。全书共分上下两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为上卷,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发展及其理论成果。全书编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便于高校学生和广大社会读者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主要供普通高校哲学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学生和社会读者学习参考。
编辑推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是余源培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马克思《博士论文》
学习提示
原著博士论文(节选)
序言
第二部分论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具体差别
第一章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马克思《导言》
学习提示
原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高》
学习提示
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
笔记本Ⅰ
[笔记本Ⅱ]
[笔记本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学习提示
原著关于费尔G哈的提纲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学习提示
原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学习提示
原著哲学的贫困(节选)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方法
第二节分工和机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学习提示
原著共产党宣言
1872年德文版序言
1882年俄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8年英文版序言
1890年德文版序言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共产党宣言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马克思《序言·导言》
学习提示
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M-1]A.导言
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1.生产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M-14]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M-21]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
学习提示
原著《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若干片段)
[(3)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
[(4)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
[(2)资本力图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生产过剩
[(B)]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跋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恩格斯
学习提示
原著反杜林论(节选)
(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三个版本的序言
引论
一、概论(节选)
第一编哲学
三、分类。先验主义(节选)
四、世界模式论(节选)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节选)
十、道德和法。平等(节选)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节选)
第二编政治经济学
四、暴力论(续完)(节选)
……[看更多目录]
序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创造出嵯峨峻拔的哲学思想,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前途,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站在解放全人类的社会立场,通过艰辛的科学研究,摸准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本质,从而成为时代的精神精华,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伟大思想,带着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带着共产主义的理想,随着历史实践的滚滚洪流,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它曾经被轻视,遭到过诅咒和谩骂,也在斗争中经历过曲折和低潮,然而在近现代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到包括社会生活、理论思维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成为人类整个历史运动的重要部分。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千年伟人”。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从未被驳倒,也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当代最具影响和活力的学说,仍然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并不仅是一种满足于说明世界的理论,更为重要地在于它力图深入地改造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哲学向自身提出过如此高的实践要求,也未曾有过一种哲学如此深入地活跃在现实的历史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社会生活,它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舞台上实现自己和扩展自己。它的本质是与时俱进。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先后形成了列宁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一部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思想发展史。如果我们认真学习并理解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就会为这一学说的真理性和生命力所吸引、所慑服,为追求真理的理想所鼓舞,为自身使命的神圣信念所激动,并为之而奋斗。
文摘马克思,《博士论文》
学习提示
《博士论文》全名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1841年5月,耶拿大学根据该论文授予马克思博士学位。当时德国特别重要的理论背景是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一方面是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较为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马尔海内克、霍托、甘斯、格舍尔、欣里希斯):另一方面是更加激进的“左”翼黑格尔派或“青年黑格尔派”。1838年春天,马克思开始同“博士俱乐部”(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中心)的成员交往,从而为他开辟了通往黑格尔哲学的道路。
青年黑格尔运动肇始于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这部著作的基本观点是:福音书是不足信的,而其中关于耶稣事迹的说法,也都未必可靠;因此,有必要对圣经故事进行历史的批判。施特劳斯的批判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福音故事乃是神话创作,是民族的或大教区的无意识的集体创作,而早期教团的无意识创作和不着边际的幻想不同,它不是有意识的伪造。因此,基督教不简单地是一个骗局,历史的批判就是要求从中找出历史真实性的内核。施特劳斯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体现着“类”的原则,体现着黑格尔关于民族之精神实体的学说。
施特劳斯的观点发表之后,不仅受到正统派的猛烈攻击,而且立即遭到来自另一方向的批判。“博士俱乐部”的精神领袖布鲁诺·鲍威尔试图彻底扫除施特劳斯为基督教保留下来的一切东西,他以公开的无神论姿态对福音书实施进一步的批判。按照他的看法,整个福音书就像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一样,没有任何历史的真实性:其故事的内容完全是有意识的伪造,是作者故意杜撰的。因此,基督教不具有任何属神的内容,它不过是普遍自我意识的一种暂时的形式,而现在的任务就是摆脱基督教的桎梏,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鲍威尔的观点在哲学上体现着“主体”的原则,体现着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之活动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