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

分類: 图书,教育,教学理论,
品牌: 周勇
基本信息·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页码:176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04128090
·条形码:978750412809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讲述了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作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而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确定后,教学改革自然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为此,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首先要做的事情。
作者简介周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研究领域为教育、文化与社会。译有《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
编辑推荐《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从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开始,具体探讨教学改革要做的事情。
目录
第一章 相关理论:背景、平台和桥梁
第一节 课程改革:搭建宏观的背景
一、课程概念的来源
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程的功能与目标
四、课程标准的内涵辨析
第二节 课堂教学:解读微观的世界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二、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教学研究:架起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一、传统教研制度的弊端
二、构建新颖的教研组织结构
三、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
第二章 说课:拓宽教学研究的新视野
第一节 说课理念:走出传统说课的藩篱
一、说课的类型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三、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说课内容:寻找教学研究的金钥匙
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学情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三节 说课评价:闯出教学研究的迷宫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法
第四节 说课形式:分享教学技术的经典智慧
一、预设验证型说课
二、即时反思型说课
三、普适推广型说课
第三章 听课:探解课堂现场的真谛
第一节 贯通四种方式
一、什么是听课
二、听课的基本特点
三、听课的目的和作用
四、听课的要求
第二节 分整四种类别
一、检查型听课
二、评比型听课
三、观摩型听课
四、调研型听课
第四章 评课:打开教评相长的通道
第一节 理念:使人进步的阶梯
一、评课的内容
二、评课的功能
三、评课的原则
四、评课的形式
第二节 目标:锁定远航的明灯
一、评价教学目标的表述与作用
二、评价教学目标的表述
三、评价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
第三节 过程:让评价和教学同步
一、学生的学习心境应该是愉快的
二、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健康的
三、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是端正的
四、学生的学习参与应该是主动的
五、学生的活动时间应该是充足的
六、学生的认知状况应该是高水平的
七、学生合作的情况应该是有效的
八、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的
第四节 素质:奠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基石
一、教学态度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组织安排
四、教学语言
五、课堂板书
六、教态
七、学科专业技能
八、应变能力
九、教学媒体
十、教学设计
第五节 成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一、认知领域学习成效评价
二、情感领域学习水平评价
三、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水平评价
第六节 综述:催人奋进的号角
第五章 案例精选
第一节 解剖麻雀,凸显理念
第二节 交流互动,碰撞提升
第三节 特殊课例,魅力无限
第四节 不断反思,迅速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从2001年秋季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经历了两年多研究、探索的路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组织了对国家级实验区的调研与评估,同时各地也多次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了调研和评估。方方面面的反馈情况表明,近三年来,课程改革实验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校长、教师正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大纲和教科书上规定的知识,学校的教育应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校长、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教学表现得更加民主、灵活,学生的学习开始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索和创新,生动活泼的课堂面貌正在形成。
家长和社会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理解、支持新课程的进展,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但我们应非常清醒地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工程巨大的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社会变革,而凡属改革就会遇到困难与阻力,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和主张。那么,什么是坚持改革的最高原则?那就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文摘二、构建新颖的教研组织结构
1.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组新的内涵
综合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时新课程强调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些要求对于某个学科的某一个教师来说是难以完成的。为此,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完善重建已有教研组织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教研组织方式。对于区域范围,可以构建联片学科教研网络,以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络,定期就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展开研讨,使参加活动的教师有互动的空间,使原来个体的势单力薄的教师,走出封闭的圈子,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谋划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实践表明,这些团体性、开放性的学校教研组织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十分有效。
2.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国内外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运用,势必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走中小学与大学、教研机构合作之路,建立为教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沟通及合作的制度是必然选择。
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走进学术前沿,寻觅创造、发展的新支点。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就教师个体而言,他们在资深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和进修,为自身专业的成长提供了可能。大学教师带来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使中小学教师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些新理论与新方法,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这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并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真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研究者,从根本上形成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让教师职业充分获得专业化的支撑。可以说,在当今的学习化社会,怎样使教师在不脱岗的情况下能整体提高反思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制度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后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传统到现代,从理想到现实,从观念到行动,从外在到内在(学校层面),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然会碰到许多难点问题。这些难点往往是课改的关键点、社会的关注点、课改向纵深推进的突破点。教学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现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良好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学实现的。两年多来,经过培训、观摩和研讨等活动,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行动方式,改变着教学实践。但是,在课改的现场,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有很大差异,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的能力参差不齐。这个问题可能会在整体上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广大教师全员参与,更需要每一个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有明确的理解和把握,并最终落实在教学中。实践表明,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常态化的教学行为还有艰难的路要走。
正是着眼于新课程教学问题的解决,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书。丛书分五册,包括《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丛书的作者有教育科研机构、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有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课改一线的中小学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