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分類: 图书,传记,学者,教育,
品牌: 刘道玉
基本信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35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35430872
·条形码:9787535430878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是刘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后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许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将唤醒他们武大学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重回武大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对弥漫在他们心中的"刘道玉情结"的最完满的注解。作者毕生从事教育改革事业,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思索,如大学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学校长遴选等等,对于问题重重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 “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道玉被突然免职,他像一个谜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作者简介1955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对恢复统一高考起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在武汉大学率先推行了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面,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等十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媒体推荐书评
刘道玉教育基金会简介:
刘道玉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在他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担任高等教育领导工作长达24年,他执著地研究教育改革的理论、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始终关注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部分校友的支持下,他于1994年创建了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2004年基金会根据国务院新颁发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进行重新登记时,经批准将该基金会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
基金会的宗旨:积极开发教育公益事业,推动创造教育的实施与普及,奖励富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推广研究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
基金会的人文精神:为教育改革铺路,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铺路,为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铺路!
中国的教育公益事业需要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和帮助,基金会竭诚希望用我们的爱心为教育事业共尽绵薄之力。
编辑推荐《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刘道玉,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刘道玉推行的一系列大学制度改革以今天的眼光看,仍然相当大胆。本书是刘道玉出版的自传小说。书中,他追忆了自己主政武大的岁月,字里行间闪现着一位勇敢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的形象。当您购买本书后,您就同时捐出了2.2元给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将把您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位贫困学子。
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1)
一 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1)
二 小小的牛倌(8)
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11)
四 冒名顶替的初考(14)
五 《三人行》的风波(19)
六 “假文凭”进高中(22)
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27)
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27)
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32)
三 “耐(奈)温将军”(34)
四 “三点式”读书法(35)
五 通过俄语自学英语(38)
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学习(41)
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44)
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神箭(49)
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53)
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55)
一 留苏预备部(55)
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59)
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61)
四 玛莉娅老太太-(63)
五 紧张有序的留学生活(65)
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68)
七 “反修”战士(71)
八 “不受欢迎的人”(76)
九 周总理的接见(79)
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84)
一 发奋著书立说(84)
二 暴风雨的前夜(86)
三 李达“三家村”(89)
四 神秘的使命(93)
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98)
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102)
七 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105)
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109)
九 虎口余生(113)
十 接受再教育(120)
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126)
一 教育部的“临时工”(126)
二 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130)
三 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135)
四 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142)
五 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145)
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150)
一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150)
二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159)
三 “不拘一格降人才”(164)
四 韩德培“晶核”之再生(169)
五 教学制度的创新(175)
六 感动了“上帝”(189)
七 科研实现零的突破(193)
八 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201)
九 呼唤创造教育(208)
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215)
一 教育部里的余波(215)
二 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219)
三 上访要求不当市长(221)
四 北戴河的会见(226)
五 厦门大学的盛情(230)
六 海南岛之行(232)
七 “官贵民贱”的真相(236)
八 为何不当官?(239)
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242)
一 一切从零开始(242)
二 开拓新领域(247)
三 承担重点科研任务(250)
四 培养研究生(254)
五 国际学术交流(258)
六 我的最大遗憾(268)
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273)
一 美国西东大学的突破(274)
二 中法交流中心(277)
三 法国国家荣誉勋章(284)
四 耶鲁大学的盛典(287)
五 哈佛大学的印象(290)
六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294)
七 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298)
八 春兰秋菊裨益于我(303)
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309)
一 我的教改情结(310)
二 甘作铺路石(319)
三 爱的学校(326)
四 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331)
五 给中学生开选修课(334)
六 创造教育三部曲(338)
七 “实验田”的辍耕(340)
八 人生无怨无悔(345)
跋(350)
附录: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352)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序 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叙述那些“远去的事”的传记,是拥有相当数量的一类典籍,它们是传承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记是兼有文学和历史特点的作品,就人与事的生动描写来说,无疑是指文学;论事实真相的记述,那当属历史。这正如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所说,回忆录是要“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 传记是人们比较喜爱阅读的一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长知识和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他们希望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从一个人所喜爱阅读的书,便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爱读传记的人,好奇心特别强;怀有..
文摘书摘
人虽说有着巨大的认识能力,但是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往往又是
很困难的。直到耳顺之年以后,我才敢说对自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我既
有勤俭、独立、爱思、求变的优点,又有胆大、自负、轻信、抗上(当然不
是对所有的领导人都是如此)的缺点。它们从正反两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的一生,虽然它们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来自于生于斯、长
于斯的那片故土。
一、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
1933年11月24日酉时(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十月初七),我出生于湖北省枣
阳县(现改为市)蔡阳铺北大刘坡。出生后,父母给我起乳名福元,俗称福娃
;懂事后,自起学名道雨;入私塾后,先生认为太俗遂改名为道玉,并赐字
叔嘉。
蔡阳铺位于枣阳县以西55华里处,是以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蔡阳命名的。
我在孩童的时候,就听到当地老人讲述关公斩蔡阳的故事:那是说关公护刘
备从中原一路杀出重围,来到蔡阳铺以东两里地的古城,在那里遇到了魏守
将蔡阳。在相互厮杀中,关公跃马挥起大刀斩下蔡阳的首级,但是奇怪的是
蔡阳的战马却驮着他的尸身奔跑到蔡阳铺才倒了下来,致使蔡阳的首级与尸
身分葬两地。
小时候,我在古城确实看到了据说是蔡阳首级的坟头,但我却没有在蔡
阳铺看见他的另一个墓冢。关公斩蔡阳在《三国演义》中是有记载的,但蔡
阳的首级与尸身是否分葬两地却未能考证。但不管如何,蔡阳铺是以纪念蔡
阳而得名是比较可信的。这说明,早在1800多年以前,这里已是一个战略要
地,是一个古驿站,是由汉口到鄂西北通商必经的重镇。
出了蔡阳镇的北城门,经过一段低洼沼泽地带,穿过一大片辽阔富饶的
畈地,再翻越一座小山冈,我的故乡大刘坡就展现在眼前了。这里距蔡阳铺
8华里,步行大约需要1个小时,我小时候上学和赶集经常往返在这条牛车行
驶的大路上。
大刘坡位于前后两座山冈的谷底,由南向北成“一”字形,全村大约30
来户人家。每户的门前有一个平整的泥土地的谷场,再往外各有一口大小不
等的堰塘,供自家养鱼和栽种莲藕。水塘四周生长着各类品种的梨树,在屋
后干旱的坡地上,大多种植了耐旱的枣树。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满树的白
色梨花、黄绿色的枣花与田间金黄色的油菜花交相辉映,把这个典型的自足
自给的村庄点缀得煞是好看。
当时的大刘坡除了一两户旁姓外,全都是姓刘的。我从小就被告知刘氏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