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教育(大夏书系)

分類: 图书,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研究,
品牌: 窦桂梅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61745230/9787561745236
·条形码:978756174523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大夏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玫瑰与教育》分为四辑:清谈与忧患;在听说读写的背后;日本教育管窥;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都是有关作者和教育的故事,记录着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语言单纯,感情真挚。
作者简介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杰教师提名。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窦桂梅老师已出版著作:《激情与思想》、《和教师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成长》、《创造生命的课堂》、《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编辑推荐《玫瑰与教育》为“大夏书系”丛书之一,作者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杰教师提名。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
目录
自序·我在成长,我在写
第一辑 清谈与忧患
1 小红花的背后
2 叹息,不敢让孩子听见
3 有梦总是好的
4 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5 她们缺少的是什么?
6 大敬佩与小遗憾
——有感于“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
7 执子之手,与子偕行
8 清兮浊兮沧浪水
——我在清华这几年
9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
10 玫瑰与教育
第二辑 在听说读写的背后
1 顺风逆风,我心飞翔
2 考试:不要让学生的生命支离破碎
3 最好的礼物
4 受教的,其实是我
5 心中盛满阳光
6 无风格何以立身
7 找回失落的童话
——写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之际
8 我们的语文怎么啦?
9 语文老师碎语
10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第三辑 日本教育管窥
1 日本养护学校见闻
2 教育公平,我该怎样安顿自己的灵魂?
3 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么?
4 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
5 谁的负担更有价值?
6 这样的培训能让我们走多远?
7 学习更重要
8 一个有两个高中生的日本家庭
9 日本农村小学的魅力
10 怎样培训“确保受人爱戴的教师”?
11 宣传册及其他
12 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
第四辑 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
1 也有那淡淡的哀愁
——有感于曹文轩的《草房子》
2 父辈:用生命延续生命的人生
——读《许三观卖血记》
3 并非一个人的苦难
——读《寻找家园》
4 我信,故我幸福
——读《生命不能承受的轻》
5 现实主义:人类受难的背影
——读《活着》兼答网友老伯牙
6 品味爱情的传说
7 另一种谈话形式
——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8 玉的悲歌
——读《穆斯林的葬礼》
9 眼泪伴随我们一生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10 爱的底色
——兼读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11 让我飞翔的是书
——体验读书
……[看更多目录]
文摘1小红花的背后
这是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课。
迈进学校还不到1个月,孩子们的脸上写满天真与快乐。看到我们坐在后面,一个个仰起笑脸向我们问好。
教学内容是“b、p、m、f”四个声母。刚开始,就明显感觉张老师总是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因为那高高举起的小手,总在老师眼前晃动。可是,如果整堂课40分钟,就这样一直只叫前面的学生,后面的大部分学生就有可能一次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我开始担心,一节课这样、一天这样、一星期这样,长此下去,那些被忽视的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麻木的将不仅是他们的表情,更可能是学习兴趣的那根弦。
于是联想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也是看哪个同学在我眼前举手欢就叫哪个同学吗?
正在这时,忽然看到老师拿出一朵小红花给了一个男孩——我不也经常这样做吗?
当年,为了让学生中午吃饭吃得快、吃得饱,我曾经规定吃饭快而且吃得干净的前十名同学得红花。孩子们便为了那朵小红花,狼吞虎咽起来——幸亏我发现及时,具体提出吃饭要求。但,学生吃饭是“正常”了,可小红花却一直发着……
真可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啊。今天,我才发现了小红花背后藏着的危机。
这堂课上,老师给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或者是发言精彩的同学奖励小红花。可以说,整堂课,小红花的发放成了激励学生学习的主旋律。只见,学生为了小红花争先恐后地“争夺”着。
得主的眼里流露出自豪得意的神色,手里拿着小红花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而接下去的学习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那些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呢?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心中还有希望,但这希望被寄托在了下一堂课。可是,如果下节课还是没有得到小红花,再下一节课仍然没有得到小红花呢?久而久之,孩子没有得到红花,而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那些总是得到小红花的学生,在一次次得到小红花的结果中,最终沉淀在他们心中的,会是老师所期待的那种健康的自信吗?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学习是否仅仅成了得到小红花、得到老师的表扬的途径?想想,有些课堂,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的脸上贴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掌声响起!”——这种“原始”激励的后果是什么呢?
这样廉价的赞扬,在我的课堂上,不也是屡见不鲜、屡闻不鲜吗?自己以及别人的课堂,毫无节制、随随便便地塞给学生泛化的、拔高的“评价”。这评价最终飘起来的、鼓起来的,是学生自我膨胀的、骄傲的、不能正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