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史鉴

分類: 图书,科技,水利工程,综合,
品牌: 顾浩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843255X
·条形码:9787508432557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该书通过丰富的典型事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大量可靠、科学的祖国水利历史知识。全书共分六篇,分别为: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匹夫”有责;注重管理,有章可循;总结经验,科学治水;灾祸频仍,警钟长鸣。该书突出发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思想,在立意和体裁是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体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从事水利工作者以及想要了解中国水利史的人士。
本书从中国丰富浩瀚的古代故事中精选可资借鉴的一内容,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立意新颖,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启迪性强,不仅是一本精简的水利史鉴,也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很受欢迎。
作者简介顾浩,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利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毕业于河海大学,进修于清华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曾任教师、水利部部长办公室主任、水政水资源司司长。长期从事专业工作和管理工作,参与多项课题和政策法规的研究。兼任江河水利志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发表论文多篇,主编书籍多部。
编辑推荐该书通过丰富的典型事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大量可靠、科学的祖国水利历史知识。全书共分六篇,分别为: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匹夫”有责;注重管理,有章可循;总结经验,科学治水;灾祸频仍,警钟长鸣。该书突出发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思想,在立意和体裁是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体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从事水利工作者以及想要了解中国水利史的人士。
目录
再版序
序
再版前言
第一篇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
大禹治水
管子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为了拯救中国,他奋斗一生,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出发,他特别重视研究和筹划中国的实业建设,关心水利事业的发展。
1894年,他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建议改良政治,谋求国富民强。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他特别强调水利的重要性。面对当时江河紊乱,水利不修,灾害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他痛心疾首地慨叹道:“水利不修,遂致劳多而获少,民食日艰。水道河渠,昔之所得利田者,今转而为农田之害矣。”当时大江大河水患频繁,广东的东、西、北三江,“为患年甚一年”;其他各省也都“比比如是”。每年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通国计之,其数不知几千亿兆,此其耗于水者固如此其多矣”。他主张学习西方国家设立专管农业和水利的机构,“几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干农田者无不除”。还主张利用农业和水利机械,因为“一器能溉千顷之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来,孙中山先生提出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他把江河防洪与解决民生吃饭问题联系起来,认为“要完全解决吃饭问题,防灾便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他将防洪减灾分为治标和治本两种方法。他说:“完全治标方法,除了筑高堤之外,还要把河道和海口一带来浚深,把沿途的淤积泥沙都要除去。”这样,即使发生大水也不至泛滥到各地,水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浚深河道和筑高堤岸两种工程要同时办理”。他注意到森林砍伐与洪水灾害的关系。由于滥砍滥伐,许多地方茂密森林变成濯濯童山,一遇大雨,没有森林吸附雨水,汇流速度加快,山上的水马上就流到河里,河水便很快泛滥起来,酿成水灾。因此,他认为:“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
1917~1919年,孙中山先生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了宏伟而又具体的《实业计划》,列入他的《建国方略之二》,作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在这个计划中,水利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对于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的治理,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设想。他特别关心长江的治理与开发问题,对长江流域的防洪、航运、水力发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他认为,“凡改良河道以利航行,必由其河口发端”,“吾人欲治扬子江,当先察扬子江口”,把长江入海口治理作为首要任务。他设想修筑海堤或石坝,束水挟沙入海,“以潮长、潮退之动力与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