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草根(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
分類: 图书,艺术,工艺美术,竹木牙角,
品牌: 冯骥才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4825911
·条形码:978753482591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鉴别草根》对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提出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变得井然有序。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对多级分类的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鉴别草根》的的理论为民艺学的建设和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整理和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编辑推荐本书对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提出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变得井然有序。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对多级分类的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的的理论为民艺学的建设和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整理和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录
一次成果硕大的研究(代序)-冯骥才
理论要支持田野-冯骥才
民间美术的二分法-张道一
关于民间美术分类的一点浅见-薄松年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分类-左汉中
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刍议-张铝
论民间美术的本真与分类-向云驹
我国民艺和民博的民间美术分类-曹振峰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美术分类-乔晓光
从艺术学视角看民间美术分类-潘鲁生 赵 屹
贵州民间美术遗产分类初探-余未人
民间艺术的综合性研究问题-邓欤
民间美术应一分门别类-张仲
《陕西民间艺术大纲》中的民间美术分类问题-贾允常
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发言纪要
编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是中国首次民间美术分类的研讨会。分类是学科研究的根本,是构筑百尺高楼的基础,但民艺界一直缺乏一种通用的规范的分类法,这一领域的学术著作就难免芜杂与缭乱。应该说,今天这个研讨会有些姗姗来迟了。
同时,它又是及时的。在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中,亟需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其成果——我们的文化遗产井然有序。
无论在纯学术的建设上,还是工具性的应用上,分类法都是必需研究的,不能回避的。这样,本次研讨会便感到一种压力。
有压力就有学术责任,没压力便会陷入空谈。然而,本次研讨会却意外地、出色地走出了一大步,即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种具有应用性的可行性的分类法。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进而多级分类的方法。这一点在书中“发言摘要”的“总结部分”有详细的阐述。
文摘从先秦至汉魏隋唐,年画处于早期阶段。年画的功能主要是辟邪,门神成为主要形式。从神荼、郁垒到钟馗的出现,逐渐完成从怪异到世俗形象的转化。
宋、元、明年画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增添了纳福成分,年画突破了单纯神像的格式,涌现出表现美好生活的内容。生产方式上引进了雕版印刷技术,加速了年画在民间的普及。但手绘年画仍占一定比重,新年节令画作为商品走上了市场。
明末至清是民间年画的繁荣期。明代中后期商业手工业的长足发展,清代前期一百多年的长治久安,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年画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俗文化(小说、民间地方戏曲)的发展和年画相互促进。水印套色技术的成熟为年画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题材大大扩充,形式丰富多样,成为民间年画大普及大繁荣的黄金时代。
清代道成以后至近现代是民间年画衰落期,及近现代年画的产生期。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农村经济破产,战火连绵不断,民间年画受到重创。杨柳青、桃花坞等南北两大生产中心迅速衰退,木版年画已很少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创作。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了石版年画和胶版年画的印制。它继承了民间年画的喜庆的因素,吸收西洋擦笔水彩画法,更多的表现城市市民的文化趣味,形成近现代的新兴年画品种,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还出现了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
民间木版年画大约开始于宋代,当时开封、杭州、成都、平阳等工商业发达和雕版印刷集中的地区,已经将年画发展为雕印生产。
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在全国各地形成众多的木版年画生产中心。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南桃北柳”,即南方的苏州桃花坞和北方的天津附近的杨柳青,形成南北两大体系。杨柳青半印半画,明丽细腻,题材广泛,继承着宋画风格。桃花坞年画有手绘及木版水印两种,后来主要发展了版刻印刷,线刻明快,色彩柔丽,和江南书籍版画有一定渊源关系。其它如陕西凤翔之古朴,河南朱仙镇之刚健;山西晋南及河北武强之粗犷,各有千秋。四川绵竹显示出独特的蜀文化性格。福建漳州、泉州年画影响到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显示出独特的南方风貌。每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审美爱好,在形式题材上各有特色。因而习惯上以产地进行分类。
后记编完(《鉴别草根~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隔窗眺望天津大学青年湖,碧波澄澈,水乌翔集,心底里泛起一层层喜悦--专家学者们的辛勤耕耘,通力合作,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一项空白;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楼落成不到1。0天,就向学术界贡献出这样一份学术精品;该书的出版,必将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民间美术分类、整理、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
感谢各位专家放下手头的工作,出席会议,提交高水平的论文和发表精彩的演讲。
感谢《人民日报》记者许涿先生为本书提供了七十余幅精美的照片,这些都是他多年潜心于民问美术摄影的得心之作,为本书大大增色。感谢著名收藏家李寸松先生慨然允诺将其精美藏品的照片公诸于世,让我们分享欣赏的快乐。
感谢蒋艳女士为本书设计的精美的书衣。
感谢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