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文学创作论,
品牌: 周怡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63359575
·条形码:9787563359578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编辑推荐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自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这一理论几乎没有经过多少时间的过渡,就在学术领域和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全面地普及开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鲁迅的《狂人日记》,从表到里,无不带有明显的精神分析特征,这的确是值得深刻体味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鲁迅一生所受到最大影响的学者有两位,一是弗洛伊德,一是厨川白村。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鲁迅文艺思想的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迅在接触厨川白村之前,思想正处在一个十分苦闷的时期,他的大部分写作时间用于了《野草》里的文章。他以自己思想的磨难,深深体验着“苦闷”的真味。
本书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文学创作的关系,资料翔实,逻辑严谨,论点鲜明,见解独到,值得一读。
目录
绪论 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一、2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传播的初期阶段
二、3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传播与影响的兴盛期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一、鲁迅作品对艺术形象的选择
二、“游子归乡”式的叙事结构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六、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鲁迅一生所受到最大影响的学者有两位,一是
弗洛伊德,一是厨川白村。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鲁迅文艺思想的成熟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迅在接触厨川白村之前,思想正处在一个十分苦闷
的时期,他的大部分写作时间用于了《野草》里的文章。他以自己思想的磨
难,深深体验着“苦闷”的真味。“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
界里,我不愿去。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有希望吗?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希望》)有目标吗?——“前面,是坟。
”(《过客》)作者自我表白说,他的哲学全部包括在这里面了。就在这样的
心境之中,鲁迅遇上了厨川白村的日文版《苦闷的象征》,让他找到了异国
的知音。
鲁迅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兴趣与他一生对于人性的特别关注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学说当中所包含的个体意识是鲁迅所看中的。新文化的启蒙意识便
是以争取人的解放、人的合理需求为目的的。所以,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深
化就是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这一时期,周氏兄弟二人都阐发了许
多关于“性欲合理性”的观点,弗洛伊德的学说就成为鲁迅论证人性的一个
重要依据。他在《华盖集·“碰壁”之余》中说:“偏执的弗罗特先生宣传
了‘精神分析’之后,许多正人君子的外套被撕破了。”鲁迅之所以将弗洛
伊德说成是“偏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鲁迅更看重人性本能的另一
方面,即“食”。他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六》中以超乎寻常的严厉口气
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
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
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在地。”文中所说的
“生存”与“温饱”,显然指的是人类本能的东西,食与陸。这是天赋于人
的生存权,并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进步。
这是科学精神与社会人生的密切结合,没有这种结合,科学就不会从实
验室里走向社会人生,永远是萎靡锢蔽的。其实,这种思想的种子在鲁迅留
学日本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地埋下,他为什么弃医从文?就是去追求这种“大
精神”。
鲁迅的《野草》对散文诗这一体裁的运用是受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