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
分類: 图书,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研究,
品牌: 杰·唐纳·华特士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17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61433522
·条形码:9787561433522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成功?如何才能活得好?如何帮助孩子作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不只是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该听听生命怎么说。本书扩展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定义,将教育转化成浑然一体的过程——完美地融合了书本的学习和人生的体验,为父母、教育者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了有效的技巧。
本书的书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两种涵义都是作者有意赋予的。首先,企图推荐一套教育系统方式,这套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而不光是训练他们求职或获取知识;除此之外,另一个企图是,帮助读者朋友了,不只是学生时代,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生命中学习。这是一套终生受用的人生哲学,不只是帮助孩子,也帮助我们自己做好准备,迎向一生的学习与挑战。
作者简介美国加州“阿南达村”(Anaada Village)的创立者。华特士曾在印度跟随瑜伽大师阿南达学习。回到美国后承袭其精神,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以及阿南达学校.倡导生命教育思想。过去五十年来,华特士出书60册余,创作音乐300多首,并常受邀巡追全球各地演讲,宣扬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是世界知名的演讲者、作家与人生导师。
媒体推荐书评
本书能指导父母和教师,从经验中发展孩子的健康和美德,在生活中孕
育孩子美好的心灵,并带领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中国台湾地区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 郑石岩
如果人生是一种营求,你求的是什么?
《生命教育》说的便是这种二十一世纪的新观点。试图让人明白,生命
是活着的一种历程,活得“有”不如活得“好”,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
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生活美学作家 游乾桂
如果,我们想要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正如
本书中所言,生命就是要迈向圆熟的境界。圆熟意味着内在处于均衡状态,
在此状态下,生活不再慌乱,生命不再迷惑。《生命教育》为孩子与我们指
出了一条途径一借由心灵的启发,迈向圆熟。
中国台湾地区读书发展协会理事长 邱天助
《生命教育》一书值得梦想家与行动者共同来阅读,或许即使是梦想家
,读完之后都会起而行动!
李维士与克拉克学院专业学习研究所长 杰西·卡斯朋博士
编辑推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成功?如何才能活得好?如何帮助孩子作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不只是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该听听生命怎么说。本书扩展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定义,将教育转化成浑然一体的过程——完美地融合了书本的学习和人生的体验,为父母、教育者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了有效的技巧。
目录
第1章 成功是满足心灵的需要
第2章 教育不能光是纸上谈兵
第3章 理智有赖于情感平衡
第4章 何谓真正的“进步”?
第5章 孩童的真实自我
第6章 惩罚与奖赏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你有小孩吗?倘若有,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医生?律师?科学家?还
是商业巨子?或者,如果是一个以婚姻为毕生志向的女儿,你希望她成为上
述哪种人士的妻子?
父母多半希望孩子拥有某些基本优势:财富、好工作以及他人的尊敬。
遗憾的是,通常他们的期望也就只有这些,他们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价值。
教育体制的方向则多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由于绝大多数的父母
希望孩子具备物质竞争优势,现代的教育体制也就朝着这个目标发展。鲜有
人重视,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怎样才算成功?
我看过一则消息:一位贫穷的西西里农妇虔敬地下跪亲吻黑手党老大的
手背。不是因为他给了她什么甜头,当然也不是因为他的人格有多么崇高。
那么,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奉承他呢?想必是这位黑手党先生的霸道作为与谋
杀背景为他带来了庞大的物质权力。至于那些将如影随形伴他一生的良心谴
责又有什么要紧?那是他自己的事。无论如何,对她,或者对许多人来说,
这位先生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已经获得了世俗的权力。
我们都听过,或者遇到过个性怪异的有钱人,他们多少总是以财富来为
他们的“奇行怪癖”辩解的。
然而,这样就算成功了吗?当然不是。尤其是表面的尊敬里夹杂了暗地
的憎恶时,就更不能算成功了。失去了自己的快乐和平静,又得不到他人诚
心的尊敬与善意,这样换来的;是什么样的“成功”?
成功的意义远比金钱与权力大得多。如果为了获取千万财富,却赔上了
生而为人的价值,得到这些金钱又有什么意思?许多人学到这个教训却为时
已晚,这辈子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时间可以改善自己的处境了。他们可能这时
才晓得质疑:为什么一开始会得到错误的鼓励,以致扭曲了价值观?
当然,他们是从小受到鼓励的。从家庭、学校以及同事身上学习到的一
切都让他们确信,成功是奠基在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上,而不是在那些表
面看不出什么、一点也不实用的精神收获上的。
这就牵涉到人们到底想从人生中求取什么的问题。人们追求金钱、名望
与权力,其实是为了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他们期待通过实际的物质换取满足
、愉悦。很显然,人们真正想获取的,不是快乐的象征物,而是快乐本身。
知识与智慧的混淆
那么,为什么学校只教导学生如何在物质上成功,而不教导他们做一个
人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