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务文书写作:公务员常用100个文种的写法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写作与修辞,公文写作,
品牌: 岳海翔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页码:57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1288173
·条形码:978780128817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精品公文图书系列”的一种,是一部专门阐述和介绍具体公文写作和技巧的著作。与目前诸多公文写作著作相比,本书不侧重探讨诸如公文写作的特质、特点、任务、意义及运动过程等一般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而是从具体对象入手,直接阐述各种公文文种写作的基本内涵与写作思路的同时,明确应予以注意的要点,并从不同的侧面欣赏相应的范例。
本书所选的100个常用文种,既包括党和国家公文法规中规定的各种正式公文,也包括公务活动中常用的各种事务性文书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文书和外交文书;还有近些年来在公务活动实践中新兴的一些文种如整改措施、公示、以及广大公务员在工作中使用的文种如竞聘讲词、申诉书、控告书等。编写本书的目的,旨在引导读者理解公文、阅读公文、分析公文,进而品味公文,从中领悟各种公文写作的具体方法、技巧和规律。广大读者如果能对本书所列100个文种的写作模式、方法和技巧进行认真揣摩,熟练掌握,将有助于在具体的公文写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公文写作的水平和质量,逐步成为一各称职的公文写作者。
编辑推荐公文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集团)传递策令、沟通信息、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工具和手段,广泛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公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正是鉴于公文的这种工具性和实用性,使得公文写作具有极高的质量要求。公文写作必须遵从统一的规范,依循特定的行文模式和写作技法进行,才能确保其质量。长期以来,公文写作中存在某些质量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些公文写作著作对于公文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介绍缺少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恐怕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书资料齐全、范例经典、内容前卫。书中拥有大量具有实践意义的文案策划与实施资料,而这些个案与资料大多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经典范例。书中所编撰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紧密结合,范例大多是目前实际生活中正在运用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接轨后的应用文写作技巧与范例,使本书具有适用性与实用性。
目录
前言
上编 法定公文的写作
1.命令(令)
例文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例文2.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命令
例文3.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1.命令(令)
一、文种释义
命令(令)是法定的领导机关或领导人对下级发布的一种具有强制执行效
力的指挥性公文。它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
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命令和令在古代有所区分,在现代则区别不大,已合并为一个文种。只
是在不同的场合,文种名称的使用有细微的区别,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令》、《戒严令》;《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国务院关于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实行戒严的命令》等。
根据用途的不同,命令(令)可以分为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任免令
、通缉令、赦免令等。
根据公文法规的规定,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命令、决定、决议等不再
使用命令,而使用决定。
二、基本结构与写法
命令(令)一般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1.首部。
(1)标题。命令的标题有三种写法:一是由发令机关的领导人职务或发
令机关名称和“令”字两项要素组成;二是由发令机关名称、事由和“命令
”三项要素组成;三是由事由和“命令”两项要素组成。事由一般用“关于
……”句式。
(2)发文字号。命令的发文字号也叫“令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编
制自发式,标识于标题之下,又称“流水号”;一种是公文发文字号的一般
写法。“流水号”一般用于国家主席签发的“令”,按年度编号,即一年中
其签发命令的顺序编号;其他命令一般用公文发文字号的一般写法,即由发
令机关代字、年份和发文顺序号三项要素组成。
(3)主送机关。普发性命令,一般不写主送机关;公布令是普发性的,
一般也不写主送机关;行政令该项或有或无;嘉奖令一般要写主送机关。
2.正文。
(1)发令缘由。该部分一般需要说明发布命令的依据、原因、目的等内
容。公布令一般只说明所公布的法规、规章于何时经何机构或会议批准、通
过;行政令一般说明采取重大强制行政措施的原因、目的;嘉奖令一般要介
绍受嘉奖者的事迹。
(2)命令事项。这部分是正文的核心,其语句简洁精练,篇幅一般都不
长。一般置于发令缘由之后,也可将其置于发令缘由之前。
(3)结尾。这部分内容或有或无。公布令一般没有结尾;行政令和嘉奖
令大多有结尾内容,用来提出要求、希望等。
3.尾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