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甲骨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文物考古,中国文物考古,古书契文物考古,
品牌: 王宇信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1016593
·条形码:978750101659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综述了20世纪商周甲骨文的重要发现和甲骨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新时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作出展望。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29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作者简介王宇信,一九四○年五月生于北京平谷,一九六四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甲骨学殷商史专业研究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殷商文化学会会长。合著《甲骨文合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等,总审校《甲骨文合集释文》,主编《甲骨学一百年》,个人专著有《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两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西周》等,发表论文多篇。
徐义华,一降七二年生于山乐临朐,一九九九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颁士学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参加《甲骨文献集成》编辑工作,发表《也淡甲骨文发现的“旧说”》、《商代诸妇的宗教地位》、《甲骨刻辞妇考》等论文。
编辑推荐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套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目录
前言
一 绪论
(一)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学术史上的意义
(二)甲骨文发现和甲骨学研究的几个阶段
1.甲骨文“盗掘时期”和甲骨学研究的“草创阶段”(1899~1928年)
2.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与甲骨学研究的“发展阶段”(1928~1937年)
3.甲骨文的继续科学发掘与甲骨学的“深入研究阶段”(1949~1978年)
4.甲骨文出土时空的扩大与甲骨学研究的“全面深入阶段”(1979~1999年)
5.多学科联合攻关与甲骨学研究的百年辉煌(1999年至今)
二 甲骨文“盗掘时期”与甲骨学研究的“草创阶段”
(一)商王朝“失国埋卜”与甲骨文的埋藏和破坏
(二)甲骨文的发现与“盗掘”出土的甲骨文
1.有关甲骨文发现年代和发现者的争论
2.“盗掘”出土的甲骨文及收藏
(三)“古董”走向社会的飞跃——甲骨文的著录
1.第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
2.“罗氏四书”在甲骨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襄《篮室殷契征文》反映了甲骨学研究的新进展
(四)“筚路蓝缕”——甲骨学研究“草创时期”取得的成果
1.关于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和殷墟都城的考索
2.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识文字、断句读”阶段的完成
3.王国维等学者把甲骨学“草创阶段”的研究推向了高峰
三 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与甲骨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科学发掘殷墟甲骨文与殷墟的科学发掘
1.1928年,科学发掘甲骨文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2.科学发掘殷墟的意义
3.殷墟科学发掘的几个阶段及其在我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
(二)殷墟科学发掘时期甲骨文的出土
1.殷墟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出土甲骨之一斑
2.“大龟四版”与“大龟七版”的出土情形
3.甲骨学史上空前的甲骨大发现——YHl27坑甲骨窖藏
4.殷墟科学发掘暂停期间(1937~1949年)甲骨文的零散出土
(三)殷墟“科学发掘时期”甲骨文的著录
1.《甲编》、《乙编》与著录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的新体例
2.《卜辞通纂》开辟唯物史观整理甲骨文的新天地
3.殷墟科学发掘暂停期间出土甲骨的著录
(四)“凿破鸿蒙”——《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构筑
1.学者们凿破甲骨文“一团浑沌”的探索
2.《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与甲骨学的发展
(五)甲骨学研究的发展
1.卜法文例与商代占卜的复原
2.甲骨文字的考释及理论化
3.商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 甲骨文的继续科学发掘与甲骨学的“深入研究阶段”
(一)科学发掘甲骨文的继续出土
1.殷墟甲骨文的陆续出土
2.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的成批出土
3.甲骨文出土时空的扩大
(二)甲骨文的著录与著录的科学化
1.科学发掘甲骨文的最科学著录——《小屯南地甲骨》
2.“先分期,再分类”著录甲骨的新体例与传世甲骨的结集
3.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甲骨文合集》
(三)甲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1.1971年小屯西地甲骨的出土与“习卜制”的讨论
2.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入
3.殷商考古学研究的深入
4.文字起源的探索与文字考释的新途径
5.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甲骨文商史研究
五 甲骨学的“全面深入研究阶段”
(一)甲骨文出土时空的继续扩大
1.1991年花园庄东地甲骨文的新收获
2.郑州与桓台甲骨的发现
3.西周甲骨在多处地点出土
4.殷以前文字资料的寻觅
(二)甲骨文集大成著录的推出
1.甲骨文材料的全面整理与《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2.《乙编补遗》和《合集补编》是甲骨文的世纪总结
3.《合集释文》和《来源表》的推出
4.西周甲骨文的结集
(三)甲骨学研究的“全面深入”
1.关于甲骨文命辞是否问句的再讨论
2.“历组卜辞”时间前提的大辩论
3.甲骨文分期断代“两系说”体系的构筑
4.关于第四期卜辞的细区分
5.盘庚时期甲骨文和帝辛时期甲骨文的寻觅
6.钻凿形态的研究与甲骨分期
7.无字卜骨研究被提上日程
(四)甲骨学研究的新分支学科——西周甲骨学的形成
1.西周甲骨研究的几个阶段
2.西周甲骨的特征及其族属的讨论
3.西周甲骨分期的探索
4.西周甲骨的学术价值
(五)甲骨学研究的世纪总结
1.甲骨文字考释成果的集大成著作——《诂林》与《综览》
2.几代大师凝心力——《百年甲骨学论著目》
3.继往开来的《甲骨学一百年》
(六)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
1.世界各国收藏甲骨文的出版
2.海外学者研究著作为甲骨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3.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学术交流
(七)前辈学者的成功经验是新时期应加以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1.甲骨学史上“四堂”与“四老”
2.前辈学者的成功道路对后世学人的启迪
六 新时期甲骨学研究的展望
(一)甲骨文新材料的继续发现与科学整理
1.期待着甲骨文新材料的继续发现
2.甲骨文材料的进一步科学整理与公布
(二)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开拓
1.甲骨文字考释的攻关
2.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化
3.大型商史著作应提上日程
4.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甲骨学书目简称对照表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文摘王国维的甲骨学研究实践,正体现了他对“二重证据法”的应用。在文字考释方面,他在《毛公鼎考释序》中谈论考释文字的方法说:“苟考之史事与制度文物,以知其时代之情状;本之《诗》、《书》,以求其文之义例;考之古音,以通其义之假借;参之彝器,以验其文字之变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则于字之不可释、义之不可通者,必问有获焉。”可以看出,王国维考释文字,并不偏重单纯的文字考证,而是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文字与出土实物及当时的制度相结合,进行释读。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评论王国维的考释方法时说,“从辞句的通读与分类,更进一步结合卜辞于史地和礼制,亦即是历史的考证”,“联系正名与考史,以纸上史料与卜辞相印证”。王国维强调用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与传统的文献相互印证,将文字考证与史实和典章制度密切联系,具有极高的方法论意义,为后来的学者指明了方向。
任何历史研究都不能脱开史料进行,而史料则包括文献和实物两部分。我国古代史家多重视文献记载,而轻视实物研究。他们在学术活动中虽然也偶尔使用器铭、石刻等资料,但仅仅是作为一种参考,众多实物资料则被忽略了。宋代开始,金石学兴起,人们开始注意实物材料的价值。到乾嘉时期,金石学大盛,实物材料的使用得到推广,但远未达到广泛应用的程度。清末民初,疑古思潮兴起,人们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陷入迷茫,而关于这一时段的文献又十分缺乏,新资料的发现和使用成为急需。
后记蒙朱启新先生垂青,把我们这部《商周甲骨文》列入煌煌的《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系列中。在开始酝酿的时候,朱先生命我们写《甲骨金文的发现与研究》,显然命题较大而难以运作。我们曾向朱先生谈了我们的意见,但还是遵命拟出了一份提纲。编委会的先生们体谅了我们的困难,经编委们研究后,同意我们把甲骨和金文分开的意见,于是我们又重拟了一份提纲。王宇信与徐义华经充分讨论后,确定了《商周甲骨文》一书的提纲。完稿以后,就是本书的样子。
应该说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徐义华付出了很多劳动。特别是他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参加了历史研究所先秦室编辑《甲骨文献集成》的工作。两年多来,他每天都要从通州的宿舍到建国门的办公室上班,与宫长为、马季凡一起,进行四千多种甲骨论著的收集、复印、编目等繁杂的工作。虽然《甲骨文献集成》工作占去他白天的时间,但他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资料。古语云“不舍昼夜”,可以说,本书不少章节的写作,都是他在晚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