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对话(19辑)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品牌: 乐黛云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6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214041677
·条形码:978721404167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跨文化对话(19辑)》讲述了: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是当今消弭人类危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因为管理明天世界的代表正是从今天的大学中产生。本期进一步介绍了莫兰的教育思想。莫兰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思想方法的改革,即树立复杂性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整体的改造。因为知识间相互割裂的不断加剧和各地区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平衡和隔离状态使人们难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面临的重大危机。卡蓝默的文章进一步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责不是教育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好像历史提前写好了一样,而是培养学生进入世界和创造世界,处理各种关系和进行必要变革的能力。陈力川进而论证大学的无条件性就是质疑一切的权利,包括质疑问题本身的价值和真理的价值,也就是说不受任何限制地发问,这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不可回避的责任。罗岗的文章则是在当前的形势下,重新解读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深入讨论了“ 大学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之间的悖论。其他各篇有关当前大学教育问题的讨论也都各显精彩。
媒体推荐一切教育,在实质上,就是社会的基本司题。不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通病及其解决办法,就无法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社会不改革,内在于该社会中的教育也无从改革,因为历来各个社会统治集团都把教育权牢牢地握在他们手中,教育制度受牵于整个社会制度及其基本问题。教育改革尤其关系到社会公民的意识及道德;不了解社会改革的方向,也就无法弄清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的重点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成为了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
——[法]高宣扬:《莫兰教育思想简论》
大学的可爱和力量正在于它不识时务,不识抬举,不侍权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大学的力量不是权力的力量,而是没有权力的力量。……大学的无条件性就是质疑一切的权利,包括质疑问题本身的价值和真理的价值,也就是说不受任何限制地发问,这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不可回避的责任。……大学的使命从一开始就在培养有用的人和自由的人之间摆动(前者的目的主要是社会的,其次才是个人的;后者的目的主要是个人的,其次才是社会的)。……换言之,大学的使命游移于培养社会工具和自由思想者之间,前者需要的是工具人格,后者需要的是独立人格。……思想自由虽与大学不同始,但求与大学同无终。……一所好的大学不在于颁发了多少文凭,而在于造就了多少文化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诗人瓦雷里说:“文凭是文化的死敌。”
——[法]陈力川:《欧洲的大学沿革——兼论大学的使命》
编辑推荐《跨文化对话(19辑)》:21世纪的大学的教育实质是什么?全球化时期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趋向是什么?哈佛大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如何培养的?大学体制性症候危机如何解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教授治校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区别?西方中国观的知识状况:乌托邦或意识形态?后原始主义在印度现代绘画中的出现是不是一种部落传统的诞生?余华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的生活是怎样的?……《跨文化对话(19辑)》分为大学教育与大学精神、“双向认知”新思维、新作快览、中国Vs.瑞典——斯特林堡国际研讨会、学术专访、比较文学新论、文化时评、跨学科跨文化、欧亚关系再讨论这几大专题,其中几篇评论文章不仅分析了现状,提出了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所突破,值得一读。
[法]皮埃尔·卡蓝默/21世纪的大学
[法]陈力川/欧洲的大学沿革——兼论大学的使命
[英]休曼·古普塔/美国和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2D05年观察
[法]安德烈·维尔泰/第三灵感——弗朗索瓦·程《万有之东》诗集序
余华/我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的生活
[法]李治华钱林森/翻译: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与法籍华裔著名翻译家李治华的对话
林国华/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神学一政治导读
目录
卷首语
大学教育与大学精神(专论)
[法]皮埃尔·卡蓝默 21世纪的大学
[法]陈力川 欧洲的大学沿革——兼论大学的使命
[法]高宣扬 奠兰教育思想筒论
[俄]B.A.萨多夫尼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莫斯科大学校长在俄联邦议会上的讲话
[俄]Л.A.韦尔毕茨卡娅 全球化时期的高等学校——圣彼得堡大学校长在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安方明 社会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发挥创新职能
罗岗 危急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美]黄万盛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哈佛大学为例
孙绍先 中国高校教师的身份危机
龚群 大学之魂:自由与批判精神
王岳川 大学体制性症候危机
赵晓力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教授治校
周宁 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西方中国观的知识状况
段怀清 王韬“西方观”的形成与晚清中英跨文化交流
[英]休曼·古普塔 美国和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2005年观察
[摩洛哥]塔伊布·贝尔加兹 内部的敌人:摩洛哥伊斯兰激进派对硬摇滚歌手的认知
[法]德尼·维达尔 一种部落传统的诞生——后原始主义在印度现代绘画中的出现
[印度]苏巴尔诺·查塔尔吉 “印度中国亲如兄弟”:印度传媒中的中国形象
新作快览
[法]安德烈·维尔泰 第三灵感——弗朗索瓦·程《万有之东》诗集序
中国Vs.瑞典——斯特林堡国际研讨会
莫言 漫谈斯特林堡
余华 我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的生活
李锐 承担与追求
赵玫 为斯特林堡先生辩护
赵白生 世界文学的“火星”——斯特林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专访
李治华钱林森 翻译: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与法籍华裔著名翻译家李治华的对话
尹锡南 新世纪中印学者的跨文化对话——印度学者访谈录
比较文学新论
乐黛云 中外文学关系双向阐释的新飞跃——《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钱中文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阶段的标志性著作——《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10卷本)
胡继华 聚焦跨文化沟通实践——全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形态、策略与趋势
文化时评
张西平 从西方汉学反思中国学术——从于连的《(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谈起
张沛 寻证一种新的盲说方式
跨学科,跨文化
孙小礼 我为什么写《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加拿大]张裕禾 家庭体制、艺术形象与文化身份
林国华 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神学—政治导读
欧亚关系再讨论
林国荣 回归战国时代?
龚刚 从理想国到理想天下——“欧亚”概念的哲性、德性内涵评析
张胜军 “全球性”语境的文化命墨——对《“欧亚”概念作为一个互惠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一文的回应
……[看更多目录]
文摘这种转化是微妙的,促成这种转化的因素,与中国的现实本身无关,除了世界格局中西关系的某些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西方文化结构自身的变化。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西方文化,有一种开放的、外向的、离心的价值取向。文艺复兴崇尚古代,是时间上的“他者”,地理大发现渴望未知的海洋与岛屿,是空间上的“他者”。古往与异域的辉煌,时刻在对比中映衬出欧洲现实的缺憾,成为一种超越与批判的力量。那是个模仿与复兴古典文化的时代,也是个乌托邦文学繁荣的时代,西方一边热情赞美古希腊罗马的那高不可攀的文明成就,一边构想在某片未知的海域或岛屿发现人间乐园,如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培根的《新大西洋岛》、安德里亚的《基督城》。而且,还不仅如此,在已发现的国土,从印度、中国一直到波斯,西方人都试图寻找理想或可以超越西方文化的价值,不知不觉地将这些国家理想化。
这种外向超越、离心开放的价值取向,在启蒙运动中发生变化。明显的标志是:(一)“古今之争”尘埃落定,明确现代胜于古代,今人胜于古人;(二)库克船长完成太平洋探险,地理大发现终结,世界上再也没有未发现的土地,而在已发现的土地上,还没有人间乐园。西方文化视野在启蒙运动中从古代异域转向现代西方,价值取向也向心化了。启蒙哲学家在理性启蒙框架内构筑的世界秩序观念,是欧洲中心的。首先是进步叙事确立了西方的现代位置与未来指向,所有的异域文明都停滞在历史的过去,只有西方文明进步到历史的最前线,并接触到光明的未来。然后是自由叙事确立了西方社会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与优越性,西方之外的国家,都沉沦在专制暴政与野蛮奴役中,最后是理性叙事,启蒙精神使西方外在的世界与内在的心灵一片光明,而东方或者整个非西方,依旧在愚昧与迷信的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