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与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管理·MPA案例教学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管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品牌: 金东日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页码:29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310025326
·条形码:978731002532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共管理·MPA案例教学系列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第一,通过阐明所要探讨问题的意义或背景材料来确定通过这一案例所要探讨或研究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问题的提出”(即确定为什么要研究什么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有待证明的推测或还没有得到证实的观点——“假设”的过程。在提出“假设”的阶段中,重要的是提出“假设”前提的正确性。“假设”一般以“如果……那么……”的方式来表述。
第二,根据第一点,划定研究的范围、层次。研究范围与研究层次上的不确定,将有可能陷入难以驾驭论述脉络的局面。在必然涉及一般理论与具体案例之间关系(即如何从具体案例情境中能够得出上升到一般理论层面上的结论的问题)的案例分析中,如果不认真对待研究的范围和层次的问题,那么必将发生论述逻辑混乱的情况。
第三,要确定进行案例分析的框架概念。确定这种分析框架或分析概念的工作既可以通过寻找与某一问题相关的变量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也可以梳理和界定有助于分析某一问题的概念来尝试。分析框架或分析概念的好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案例分析的成功与否,以及其理论化程度的高低。
第四,构成所选案例的事实。由于观察者的立场、观点、重点及所定研究目的的不同,即便作为案例选择的是同样的“事实”,但所表述的“事实”必将不一样。总的来看,事实就是事实,但事实又是构成的。事实并不是“纯”客观的,这是因为,事实只有在人的一定视角下才具有作为事实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案例的选定及构成是随意的。案例的选定要尽量满足如下要求:趣味性,为的是吸引读者;针对性,事实的构成必须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真实性,这是不得捏造事实的要求;典型性,这是所选案例在同类问题中要具备代表性的要求,这一点与通过案例分析所得结论的类推范围相关。
第五,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与所选案例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定的视角或框架来梳理和考察案例,最后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来。寻找这种逻辑联系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这也是根据自己的立场对所观察的事实赋予意义的活动。只要以上各步骤中没有发生逻辑跳跃或错误,那么这里的结论将“自圆其说”并可以“任意发挥”了。
以上虽然不是“八股”式的硬性规定,每一个内容也未必都要在案例分析的论文中明确表述,但至少要作为案例分析的基本要求。
当然,由于本书作为案例教材,并没有遵循上述要求。只是由于这些年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及论文答辩中常常遇到相关问题,这里就借《组织理论与管理案例分析》出版之际发表一些自己的体会。
另外,本书在筹划阶段试图在案例的选取与分析上涉及组织理论中尽可能多的方面,然而由于时间、精力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最终选取和分析的案例只覆盖了组织理论中比较重要的若干个部分,而有些很重要的部分的案例(如有关政策执行、战略管理、组织内制度演进等方面的案例)没能选定,只好在其他部分中零星地涉及相关内容,还待寻找机会来深入探讨。但是,组织理论终究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枝叶无法尽数,因此搞清其脉络走向,找准研究的用力点,择其中关键点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广大读者理解组织理论与管理方面有所裨益。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组织结构
1-1理论要点
1-2案例分析
案例一 IBM公司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案例二 苛希纳定律的启示 ,.
案例三 张总的“扁平化”试验
案例四 杭州市人大的立法咨询委员
案例五 合肥市人大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第二章组织中的人
2-1理论要点
2-2案例分析
案例一 固定工资的困惑
案例二 达纳的记录
案例三 杨森的“魂”
案例四 施耐德电气公司
第三章组织目标与目标管理
3-1理论要点
3-2案例分析
案例一 交警暗中执法
案例二 城市政府目标管理案例
案例三 清华学子之死与高校医院医疗改
第四章 组织环境与环境不确定性管理
4-1 里论要点
4-2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中兴的不确定性管理
案例二 随需应变——通用电气公司的部门调整
案例三 王安与惠普:一种环境,两种命运
第五章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5-1 理论要点
5-2案例分析
案例一 重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方式改革
案例二 华液:民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案例三 山西一法院无视司法程序 书记员充法官独自判案
案例四 创业团队为什么会分裂
第六章 冲突管理与组织调整
6-1 理论要点
6-2案例分析
案例一 话语权纷争的背后
案例二 团队建设平内乱
第七章 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
7-1 理论要点
7-2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丰田人的生活
案例二 警惕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
第八章组织文化
8-1理论要点
8-2案例分析
案例一 思丹雷电气公司的组织文化
案例二 沃尔玛企业文化
案例三 忽视文化冲突 暗杀并购整合
案例四 新联想:如何实现从接受到认同
第九章 组织中的信息沟通
9-1理论要点
9-2案例分析
案例一 村官“抱团”腐败 涉案上千万元
案例二 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
案例三 针孔拍摄暗访干部违纪
第十章组织中的权力
第十一章组织中的政策
第十二章组织中的领导
第十三章组织学习
第十四章组织改革
第十五章组织有效性的评价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现代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国家高等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公共管理科学教育的领域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释义、分析式的灌输教育方式,尽管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单凭此一种教学方法远远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公共管理是典型的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的学科,因此,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至今,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目的与方法之间的关系。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手段与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案例教学方法虽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是作为达到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目的的“利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公共管理教学中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这点出发,我们组织编写了“公共管理/MPA案例教学系列教材”,相信这套教材在公共管理教学及研究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与使用这套教材的时候,首先需要理解最基本的概念。在我们接触的相关概念与命题中,案例、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案例与其他学科案例的区别,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等,都必须理解清楚。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对具体案例的思考、讨论和分析,将会更好地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及研究效果。
文摘第二章 组织中的人
2—1 理论要点
组织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有机体。因此,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只有在明确“人是什么样的”前提下,才能决定应该如何在结构上设计组织的问题。
需要(也称为需求)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组织行为更不例外。需要是个体在某一个方面的缺失或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压力或紧张。需要并不是引起动机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所谓满足需要是指,在消除紧张的过程及其结果中所得到的满足。满足需要不仅对需要的满足本身,还对人的成长以及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需要受挫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因而个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绪状态。
动机是为说明一定行为的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即,这一概念所要回答的是人们为什么做出某种行动?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特定方向行为的理由是什么?在有些情况下,为什么在人们的行动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等问题。所谓职务动机(work motivation),就是引起有关职务的行为并决定这种行为的形态、方向、强度、持续时间等的一系列精神力量。换句话说,动机是影响决定某种行为的发动和维持,以及行为的强度和形态、方向等的内心心理过程。动机是决定个人绩效的因素之一。现代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绩效是能力和动机的函数。即,绩效=f(能力×动机)。在这里,能力是特定任务执行人所具备的才能。
后记本书是为配合《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而编写的案例教材。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本人及各执笔者参考并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案例材料。在此,向那些为本教材的成书提供有益观点和材料的作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南开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各章的执笔者如下:
杜鹃:第一章、第十一章;
刘双:第二章、第七章;
俞少宾:第三章、第六章、第八章;
姜媛媛:第四章、第十五章;
于海燕:第五章、第十二章;
朱丽:第九章、第十章;
曲妍: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本书先由我提出初步大纲,经过多次讨论确定后,我和各执笔者广泛地搜集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组织理论与管理的案例,然后由我负责对这些案例进行筛选,确定各章选取的案例,交执笔者写案例分析,其中又多次发还各执笔者修改,最后由我来撰写各章的理论要点(其内容主要来自由我编著的《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和全书的统稿及修订。俞少宾协助我统稿,张传彬对全书的最后成稿也帮助颇多。此外,刘刚、李媛君、罗湘衡、付晓丽等也为本书提供了案例。值此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