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对外文化交流,
品牌: 李兆忠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6026724
·条形码:978750602672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对本书深感兴趣,与本书作者进行过深入探讨,本书中所谓“看不透的日本”与大江所阐发的“暧昧的日本”,可谓异曲同工,却有不同的语境,可以互证。
作者简介李兆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艺术评论家。曾长期游学日本,其亲身经历与理性剖析形成了他观察日本的独特视角,所持论点独树一帜、新意迭出,发人所未发,笔触直指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底层。近年来致力于近现代留学生文学研究。著有《暧昧的日本人》等书。
编辑推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对本书深感兴趣,与本书作者进行过深入探讨,本书中所谓“看不透的日本”与大江所阐发的“暧昧的日本”,可谓异曲同工,却有不同的语境,可以互证。
目录
前言:中国人缘何看不透日本?
一、日本的发现
附:《日本国志》(节选)(1887)——黄遵宪
二、可畏的日本
附:《绝命书》(1905)——陈天华
三、“大中华”与“小日本”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一、日本的发现
在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正式问世之前,中国人对近代日本的知识几乎等于零,鸦片战争的炮声震破了中国人的迷梦,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制夷”之道,然而眼光所及,主要是欧美列强,对东瀛邻国并不在意,这种状况差不多持续到甲午战争。
事情巧得令人不安,黄遵宪积多年之功、呕心沥血写成的《日本国志》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面世,直到1895年,也就是日本海军大败清朝北洋水师、中国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一年才刻成正式出版,这时距离此书完成已有八年之久。据说那一年清廷外交官员袁昶到南京见张之洞,随身就带着《日本国志》,并且这样对人说:这部书如果早发表的话,可以省去我们对日赔款二万万两银子呢!梁启超在《日本国志》后序中也感叹:“中国人寡知日本者也。黄子公度撰日本国志,梁启迢读之,欣怿咏叹黄子,乃今知日本,乃今知日本之所以强,赖黄子也。又懑愤责黄子日:乃今知中国,知中国之所以弱,在黄子成书十年,久谦让不流通,令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从这些话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历史沉重感,傲慢迂阔的中国统治者一向以“中华”自居,把别国视作“蛮夷”而不放在眼里,最后成了不谙世事的井底之蛙,甲午一役,充分暴露了这个致命弱点,其情形,正如黄遵宪指出的那样:“余观日本士夫类能谈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已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无论泰西,即日本与我仅隔一衣带水,击柝相闻,朝发可以夕至,亦视之若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若邹衍之谈九洲,一似六合之外,荒诞不足议论也者。可不谓狭隘欤!”(《日本国志》自序)
作为时代的先觉者与大清朝廷的开明外交官,黄遵宪最早看到了民族的生存危机与可能的解救之道,他认定:“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我不敢知。”他衷心希望的,是中国能像日本那样通过学习西方达到自强,所以才费巨大心力写这部百科全书式的《日本国志》。既然目的不在日本,而在中国,衡量日本的尺子,主要也是西方——当然是“西学中源”、“中体西用”前提下、形而下的西方,这两个预设,决定了黄遵宪对日本的解读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以及由此必然造成的局限性。《日本国志》以介绍政治制度为主,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在全书的“凡例”中,作者这样说明:“检昨日之历,以用之今日则妄,执古方以药今病则谬,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