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综合,
品牌: 穆怀中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37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504564192
·条形码:9787504564191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比较的价值基点在于通过比较分析,汲取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把握,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基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平稳地与国际接轨。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以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模式类型、资金筹集、管理体制等社会保障的制度内容为一条主线,总体论述了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历程、运行效果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势;而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社会福利、救助,以及社会保险法等社会保障项目内容为并行的另一条主线,着重比较分析了各项目中的保障对象、享受条件、筹资模式、支付方式、保障水平、运行效果等内容,并在两条并行的主线论述中强调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改革经验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的特点是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将理论阐述与数据分析贯穿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各个项目的分析中,并注重实效性,将国内外社会保障领域最新的改革动态和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到
编辑推荐《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中来,使《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既适合作为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材,又能为从事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价值定位/1
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内容界定/6
三、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方法选择/14
第二章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条件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19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21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22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标志/25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26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功能/31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34
第三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动因/38
二、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难题/38
三、世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主要趋势/41
深度阅读/44
本章小结/44
重要概念/45
思考题/45
第三章 社会保障模式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模式分类比较
一、自保公助型/46
二、国家福利型/52
三、自我积累型/55
四、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发展/60
第二节 社会保障模式背景条件比较
一、经济条件比较/65
二、政治条件比较/67
三、理论基础比较/69
四、文化条件比较/72
第三节 社会保障模式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支出增长率比较/75
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76
三、失业率比较/77
四、综合比较分析/78
深度阅读/80
本章小结/80
重要概念/81
思考题/81
第四章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及资金运营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比较
一、现收现付制/82
二、基金积累制/85
三、部分积累制/88
四、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环节的其他重要问题/89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比较
一、信托基金管理模式/92
二、基金会管理模式/93
三、商业经营性基金管理模式/94
四、统账分离的多元管理模式/97
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比较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比较/100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比较/107
深度阅读/109
本章小结/110
重要概念/110
思考题/110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界定/111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理论价值/112
三、社会保障总支出水平比较/113
四、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比较/117
五、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比较/121
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标准、测定模型和方法/124
二、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比较/125
三、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127
四、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129
第三节 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项比较/136
二、社会保障水平整体效应比较分析/141
深度阅读/144
本章小结/145
重要概念/145
思考题/145
第六章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概述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和特点/146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147
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面临的共同问题/148
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149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国际比较
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管理内容/150
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模式国际比较/152
三、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国际比较/153
四、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国际比较/154
五、社会保障监督体系国际比较/157
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实证比较/158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163
二、国际经验对完善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启示/165
本章小结/167
重要概念/168
思考题/168
第七章 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
第一节 养老保险的发展
一、养老保险概念及特征/169
二、养老保险的演变/169
三、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171
第二节 养老保险模式的分类与比较
一、养老保险责任主体模式分类与比较/173
二、养老保险技术模式分类与比较/176
第三节 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
一、养老保险覆盖率比较/179
二、养老保险缴费率比较/180
三、养老保险替代率比较/182
四、养老保险水平比较/183
五、养老保险调整指数比较/184
六、退休年龄比较/186
第四节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88
二、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91
深度阅读/193
本章小结/193
重要概念/194
思考题/194
第八章 医疗保险制度国际比较
第一节 医疗保险模式比较
一、国家卫生服务模式/195
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196
三、商业医疗保险模式/198
四、储蓄医疗保险模式/199
第二节 医疗保险运行体系比较
一、医疗保险享受对象比较/201
二、医疗保险筹资方式比较/202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比较/204
四、医疗服务体制和卫生政策比较/206
五、医疗保险水平比较/208
六、医疗保险运行效果比较/211
第三节 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趋势
一、世界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改革措施/213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与选择/219
三、世界医疗保险和医药体制的发展趋势/224
深度阅读/227
本章小结/227
重要概念/227
思考题/228
第九章 就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第一节 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比较
一、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的类型和特点/229
二、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232
第二节 失业保险制度比较
一、失业保险模式比较/233
二、失业保险享受资格比较/233
三、失业保险水平比较/235
四、失业保险筹资方式比较/236
五、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比较/237
六、失业保险运行效果比较/238
第三节 失业后再就业方式比较
一、再就业措施比较/240
二、再就业制度发展趋势/244
第四节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245
二、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对策/245
三、中国失业保险体系的现状与改革/248
本章小结/251
重要概念/251
思考题/251
第十章 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国际比较
第一节 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概述
一、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类型和特点/252
二、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255
第二节 世界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比较
一、职业伤害保险范围比较/256
二、职业伤害保险覆盖范围比较/257
三、职业伤害保险给付标准比较/259
四、职业伤害保险管理方式比较/263
五、职业伤害保险筹资方式比较/264
第三节 国外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一、德国工伤保险制度/266
二、英国工伤保险制度/267
三、美国工伤保险制度/268
四、新加坡工伤补偿制度/269
五、中国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改革/270
本章小结/274
重要概念/274
思考题/274
案例分析/274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内容和管理体系比较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比较/276
二、社会福利管理体系国际比较/281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282
第二节 社会福利水平和资金来源比较
一、社会福利支出水平比较/284
二、社会福利资金来源比较/289
第三节 住房福利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住房福利制度的政策比较/292
二、住房福利制度内容的异同点比较/296
三、住房福利制度的运行效果比较/300
四、中国住房福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01
第四节 中外社会福利制度评价与发展趋势比较
一、国外社会福利制度评价与发展趋势/303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问题与政策选择/306
本章小结/309
重要概念/310
思考题/310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
第一节 消除贫困理论与对策比较
一、贫困与消除贫困的理论分析/311
二、对贫困的界定方法和贫困人口现状/313
三、贫困人口成因及消除贫困对策比较/317
第二节 社会救助制度比较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320
二、社会救助制度类型及实施效果比较/322
三、社会救助制度变革与发展趋势/328
第三节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
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选择/330
二、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设定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状况分析/333
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336
深度阅读/341
本章小结/341
重要概念/342
思考题/342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法制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建立
一、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建立的主要文献/343
二、多元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形成/344
第二节 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的国际研究
一、社会保障法概述/345
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346
第三节 社会保障立法实践的国际比较
一、立法实践概述/349
二、社会保障行政立法国际比较/349
三、养老保障立法国际比较/350
四、医疗保障立法(含生育)国际比较/352
五、失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354
六、职业伤害保障立法国际比较/355
七、家庭保障立法国际比较/358
八、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立法国际比较/359
九、社会保障法律责任国际比较/360
第四节 社会保障争议处理机制的国际比较
一、社会保障争议的概念/360
二、社会保障争议与劳动争议异同分析/361
三、社会保障争议的诉权/361
四、处理社会保障争议的方式/362
第五节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和国际经验借鉴
一、中国社会保障立法/364
二、国际经验借鉴/365
第六节 国际社会保障立法
一、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立法/366
二、国家间的协议/369
本章小结/369
重要概念/370
思考题/370
主要参考文献/372
……[看更多目录]
序言《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社会保险》(第二版)、《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二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第二版)、《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是在“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内容的修改与充实,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再版的一套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选用的教材。
“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是教育部立项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主干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容研究”的开创性成果,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专家学者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当时我国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空白,而且对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科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必须指出的是,“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自2001年完成编写至今,经过了近7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愿景勾画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国内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涌现出许多新成果、新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也取得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占有主导地位、权威性较强并享有良好品牌的本套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有必要及时吸纳劳动和社会保障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为了做好教材的修订工作,我们与出版单位利用多种渠道,通过直接访谈或发送调查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询各高校一线教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整理、汇集,反馈给各教材主编。经过充分的修订准备工作,2006年4月18日,国家“985”工程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教授在海南三亚主持召开“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修订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审议通过了教材修订方案、修订意见和编写体例。研究审议了《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教材修订版的编写提纲。
第二版教材在修订中,继续贯彻教育部对面向21世纪主干课程教材提出的指导精神,把质量放在第一的位置,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三个基本原则。首先,要求教材广泛吸纳最新的优秀学术成果,注重学术规范,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突出教材内容的创新价值。其次,要求教材中涉及的重要观点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要有科学依据,教材内容选取和章节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和有利于教书育人。第三,要求教材内容既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又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交叉性、边缘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教材既蕴含丰富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又嵌入必要的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内容,将理论、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
经过一年多各主编及编写人员大量细致而又艰苦的修订工作,“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第二版终于付梓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总体来看,第二版对于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尽可能地吸收了一线教师们的意见,较之第一版,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吸收了该领域最新的理论动态,更新和补充了大部分内容,使内容更加合理和完善,并且按照编写体例要求尽量将新的资料引入教材,呈现方式也更加活泼,增加了可读性和说服力。总之,“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第二版的出版,得到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劳动保障领域专家学者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厚爱,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因修订时间仓促,加之我们编写水平所限,本套教材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使得仅依靠单一支柱,即公共年金模式已不可行,迫切呼唤多支柱制度的建立。这主要因为传统的现收现付公共年金制度的正常和有效运行依赖于人口结构的稳定。而目前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出生率、人口寿命延长和退休人口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不久的将来,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将全部耗尽,因为现行的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没有积累资金来应付老年人口的增长。
另外,公共年金模式忽略了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容易助长个人依赖政府的倾向;在基金不足时经常靠提高缴费比例增加资金,缺乏保值增值的手段;基金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下。由此可见,单一支柱的公共年金模式已无法承担社会保障的重荷,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开始浮出水面。职业年金模式和个人储蓄模式是养老保险体系的另外两个重要支柱。职业年金模式是公共年金模式的重要补充和扩大,它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的功能。职业年金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无论是给付确定制,还是缴费确定制,都与个人工作年限及收入紧密相关。公共年金模式与职业年金模式的结合恰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个人储蓄模式尽管目前还不普遍,但它也是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重要支柱。个人储蓄模式完全根据自愿原则,它可以使个人获得更高的福利水平,是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重要补充。随着养老保险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它也必将从弱小走向成熟。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显然更易于分散风险,提高效率,也更适合日新月异的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变化,所以必将成为养老保险模式的主流。在本书的第三章将有更加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