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史(北斗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伦理学,伦理学原理,
品牌: 蔡元培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12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539926708/9787539926704
·条形码:978753992670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北斗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伦理学史》讲述学无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积无量数之有涯者,以与彼无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几与之为无涯,此即学术界不能不有学术史之原理也。苟无学术史,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故学术史甚重要。一切现象,无不随时代而有迁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现象,迁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凭借以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迁流、孳乳之系统。故精神科学史尤重要。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磐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势。苟不得吾族固有之思想系统以相为衡准,则益将旁皇于歧路。盖此事之亟如此。而当世宏达,似皆未遑暇及。用不自量,于学课之隙,缀述是编,以为大辂之椎轮。
编辑推荐《中国伦理学史》涉学既浅,参考之书又寡,疏漏抵牾,不知凡几,幸读者有以正之。又是编辑述之旨,略具于绪论及各结论。尚有三例,不可不为读者预告。(一)是编所以资学堂中伦理科之参考,故至约至简。凡于伦理学界非重要之流派及有特别之学说者,均未及叙述。(二)读古人之书,不可不知其人,论其世。我国伦理学者,多实践家,尤当观其行事。顾是编限于篇幅,各家小传,所叙至略。读者可于诸史或学案中,检其本传参观之。(三)史例以称名为正。顾先秦学者之称子,宋明诸儒之称号,已成惯例。故是编亦仍之而不改,决非有抑扬之义寓乎其间。
目录
序例
绪论
伦理学与修身书之别
伦理学史与伦理学根本观念之别
我国之伦理学
我国伦理学说之沿革
我国之伦理学史
第一期先秦创始时代
第一章总论
伦理学说之起源
各家学说之消长
第二章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
伦理思想之基本
天之观念
天之公理
天之信仰
天之
权威天道之秩序
家长制度
古先圣王之言动
尧
舜
禹
皋陶
商周之革命
三代之教育
(一)儒家
第三章孔子
小传
孔子之道德
性
仁
孝
忠恕
学问
涵养君
子
政治与道德
第四章子思
小传
中庸
率性
诚
结论
第五章孟子
小传
创见
性善说
欲
义
浩然之气
求放心
孝弟
大丈夫
自暴自弃
政治论
结论
第六章荀子
小传
学说
人道之原
性恶说
性论之矛盾
修为之方
法
礼
礼之本始
礼之用
礼乐相济
刑罚
理想之君
道
结论
(二)道家
第七章老子
小传
学说之渊源
学说之趋向
道德道德论之缺点
因果之倒置
齐善恶
无为之政治
法术之起源
结论
第八章庄子
小传
学派
世界观及人生观
理想之人格
修为之法
内省
北方思想之驳论
排仁义
道德之推移
道德之价
值
道德之利害
结论
(三)农家
第九章许行
小传
义务权利之平等
齐物价
结论
(四)墨家
第十章墨子
小传
学说之渊源
弟子
有神论
法天
天之爱人利人
道德之法则
兼爱
兼爱与别爱之利害
行兼爱之道
利与爱
兼爱之调摄
勤俭
非攻
结论
……
第二期汉唐继承时代
第三期宋明理学时代
……[看更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