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亲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亚洲哲学,综合,
品牌: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144 页
·出版日期:1992年
·ISBN:7100021758
·条形码:978710002175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阐明《人生的亲证》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考古的兴趣,但是对我们却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认为把人类思想和愿望的木乃伊标本,陈列在带有标记的柜子里时,尽管在博学的外衣下永远保存起来也会失去它们的重要意义。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有个性。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些文章用连续的形式汇编起来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波浦尔(Bolpur)我的学校中,我习惯于同我的学生们进行讨论。我使用的这些译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翻译的。这本文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趁此机会我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由于他公正的评价才鼓舞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我去哈佛大学之前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欧内斯特·里斯先生的帮助,他热情地提出建议帮我修订并审阅校样。关于Sādhanā的发音,还须要说一句,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ā上,这是这个字母的宽音。
作者简介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1878年曾到英国去留学,1880年回国,实际上是靠自学。15岁时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1882年出版诗集《黄昏之歌》,不久又出版了《晨歌》。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着,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是印度文学史上,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方面最广、产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编辑推荐《人生的亲证》没有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的观点探讨严肃的题材,几篇连续编汇的文章,组成了泰戈尔这部学术名著《人生的亲证》,值得收藏阅读。
目录
作者序言
一个人和宇宙的关系
二灵魂意识
三恶的问题
四自我的问题
五在爱中亲证
六在行动中亲证
七美的亲证
八无限的亲证
附录人
一人
二超人
三我是他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印度人知道当我们受到精神和肉体的障碍而极度地脱离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时,当我们仅仅是孤立的人而不是宇宙之中的人时,我们就会提出困惑不解的难题,并且割断了解释它们的泉源,我们试图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去解释,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困难。当人离开了他在宇宙中栖息的地方,而行进在人性的单一的绳索上时,这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摇摆或跌落,他不停地绷紧每一根神经和肌肉,以便在迈步时保持平衡,随后,在他疲倦休息的时候,因为想到自己曾受到万物不公正的待遇而大声斥责神明并在内心感到自豪和满足。
当我们认识到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的最高理想时,我们就认识了他的法,他的本性的实质,他的自我的真实含义。乍一看,人类似乎把他藉以获得无限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扩张的机会的东西认作自由。但是,无疑地,这并没有被历史所证实。我们的启示者永远是那些过着自我牺牲生活的人。人类比较高级的本性总是在寻求某些超越自身而又是最深刻的真理的东西,要求牺牲一切而又使这种牺牲给他以补偿,这就是人类的法,人类的宗教。而人类的自我就是把这种牺牲奉献给祭坛的器皿。
所以我们每天对至高神的礼拜实际上并不是逐步地获得他的过程,而是每天舍弃私我,排除一切阻拦结合的障碍,使我们的意识在献身与服务中,在善与爱中扩展到神的意识的过程。…………
书摘1
我们能观察到自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即炫耀它本身的自我和超越它本身并由此而展现其固有意义的自我。为了炫耀自己它试图变得强大,试图站立在它积累的基座上,为自己保留一切东西;为了展现它自己,它放弃他所有的一切东西,这样就变得完美,如同从蓓蕾中绽开的花朵,从美丽的酒杯中倾注出它的全部甘泉。
灯里有油,它被安全地放在封闭的油瓶内,点滴不漏,这样,它就与周围所有的东西隔开并且是吝啬的。但是当灯点亮时就会立刻发现它的意义,它与远近一切东西都建立了关系,它为燃烧的火焰慷慨地奉献出自己储存的油。
这样一盏灯就是我们的自我,只要它把贮藏的财富保留在自我的黑暗中,它的行为就和它真正的目标相矛盾。当自我找到了光明时,它就会立刻忘记自己并贡献出它所有的东西,从而放出更强的光,因为那时就是自我的显现。这种显现就是佛陀宣讲的自由,他曾要求灯燃尽它的油。但是无目的的舍弃,仍然会陷入毫无意义的更加黑暗的贫困状态。为了发光灯必须舍弃它的油,才能使它的贮藏物达到目的,这就是解脱。佛陀指引的道路不仅是自我否定的实践,而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