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综合,
品牌: 金炳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61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810569643
·条形码:978781056964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民族理论通论》是探讨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也是探索完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材体系的教科书。作者以自己20年的大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教学经验和大量的民族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撰写了这部学术著作。
《民族理论通论》出版已12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科长足发展的时期。《民族理论通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教科书作用,在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改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书作用,在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设构的作用。
作者简介金炳镐:男,黑龙江延寿人,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列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1993年开始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两次(1989、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年获首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首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32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论著中获国家部委级奖17项。
目录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第一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性质
第五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针
第六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
第七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含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第三节 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民族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诞生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民族理论的全面研究和发展
第五节 中国民族理论的理论突破和发展
第六节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第七节 中国民族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展望
第二编 民族实体论
第四章 民族概念和民族的产生
第一节 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历史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运用和发展
第四节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时间
第五节 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
第六节 民族形成的特殊途径和特殊规律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理论的统一性
第五章 民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民族基本属性
第二节 民族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民族识别的依据和过程
第五节 民族的基本历史类型
第六节 民族实体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第七节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第六章 民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素质
第一节 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民族结构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民族素质的特点
第六节 民族素质的社会作用
第七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的关系
第三编 民族发展论
第七章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第二节 民族经济发展
第三节 民族政治发展
第四节 民族文化发展
第五节 民族社会发展
第六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七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八章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第一节 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
第二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
第三节 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
第四节 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
第五节 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
第六节 社会环境与民族发展
第七节 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
第九章 民族消亡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第一节 民族同化及其类型
第二节 民族同化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分化、组合
第四节 民族融合及其特点
第五节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第六节 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
第七节 民族消亡的途径、一般规律
第四编 民族关系论
第十章 民族关系概念
第一节 民族交往
第二节 民族矛盾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含义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
第六节 民族关系过程
第七节 民族关系类型
第十一章 民族关系发展规律
第一节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轨迹
第六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七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十二章 民族关系调控
第一节 民族关系调控及其类型
第二节 民族关系调控原则
第三节 民族关系调控政策、措施
第四节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含义
第五节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类型
第六节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
第七节 民族关系调控与民族平等和谐和发展繁荣
第五编 民族问题论
第十三章 民族问题概念
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涵义
第二节 民族问题的产生根源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发生范围
第四节 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民族问题的基本性质
第六节 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
第七节 民族问题的存在时间
第十四章 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
第一节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列宁主义对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理论发展的贡献
第五节 民族问题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六节 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
第七节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第十五章 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 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第五节 中国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第六节 中国城市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第七节 中国农业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第六编 民族纲领论
第十六章 民族纲领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民族纲领含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首例基本内容
第五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六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七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方针
第十七章 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
第一节 民族自决的政治形式
第二节 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解决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解决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与民族问题解决
第七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解决
第十八章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第六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第七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纲领政策
第七编 民族政策论
第十九章 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民族政策定义
第二节 民族政策基本特点
第三节 民族政策基本类型
第四节 民族政策基本依据
第五节 民族政策基本原则
第六节 民族政策基本功能
第七节 中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
第二十章 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
第一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原则
第二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
第三节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第四节 民族平等团结与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策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七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与实践
第二十一章 民族政策的具体政策
第一节 民族干部政策
第二节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第三节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第四节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第五节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六节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七节 民族人口政策
原版后记
修订本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学科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民族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民族学科研究的理论指导。无论是对民族及其发展过程的纵向研究,还是对民族及其相关社会现象的横向研究,或是纵横交错的综合研究,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在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民族理论工作者作了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中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工作者也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研究、宣传方面做了重要的贡献。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和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教材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这些都为后来者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提供了基础。
我是从70年代初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从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的。留校任教的头3年得到了施正一教授的悉心指导。转入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后得到了教研室白静沅主任、刘锷、何润等教授的热情关心和帮助。我在20年的教学、研究中,在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努力做到认真教学、刻苦钻研、勤奋写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不少的表彰和荣誉。这些都是与校党政领导、教务处、科研处和我所在系、所领导给予的关心、鼓励和培养分不开的;也是与家人、挚友的关心、支持、帮助与鼓励分不开的。在这里一并向他(她)们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我进入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和研究领域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得到了我国著名民族理论学家、前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长牙含章先生等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鼓励。特别是担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现任)的十多年中,为了使我国民族理论研究深入发展、民族理论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曾参与和组织了十多次全国性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和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学术座谈会,使民族理论学科在艰难中有所发展。我在艰苦的努力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解。
文摘第三章民族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但是,大量地、自觉地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其中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中国的老一代革命者,特别是我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到法国、德国和俄国(后为苏联)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民族理论,回国后在实践中研究和传播了民族理论。一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民族理论的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得以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出现了首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已经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已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李达、恽代英、蔡和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组织革命团体、创办革命刊物,广泛地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开始传到中国。
1906年已有《共产党宣言》部分章节的中译文发表。1908年,留学日本的一些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在东京创办的《天义报》上译载了《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各一部分。
后记《民族理论通论》出版已十多年了。出版社多次要求修订后再版,但因本人教学、科研工作比较繁重,多年未能得空修订。《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列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以后才着手修订,并注意贯彻和体现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期间,由于我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课教学的急需,先修订出版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2006年2月出版),又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主编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2006年8月出版)这部全国民族院校统编教材的编写。经过断断续续的修订,现在终于再版《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了。《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保留了原版的主要理论体系构架和主要观点以及鲜明特色,大量补充和增加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理论阐释,使修订本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分析阐述现实合理。当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个人学术上有所成就,是与时代机遇和本人的勤奋分不开的。学术成果要对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乃至对社会发展、民族发展和社会和谐有所裨益。这是学者的责任,也是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