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修订第2版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核心课经典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经管专业,
品牌: 姚裕群
基本信息·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页码:32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63810482
·条形码:9787563810482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从社会职业、职业生涯分析、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职业规划四个部分对当今管理学中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包括社会职业制度、分类,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职业素质及测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理论,人职匹配,职业适应与发展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适用于管理学、经济学及其他专业大学本科、研究生教学,同时适用于各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干部使用,也适用于各类求职者和在职者规划个人生涯使用。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作系统阐述了职业生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为社会职业、职业生涯总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四篇,对职业生涯的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职业分类、社会职业制度、个人成才目标与道路、个人职业心理与素质测试、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述,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不仅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也是企事业机关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和寻救生涯发展道路者的有益读物。
目录
序言
第一篇社会职业
第一章职业基本原理
第一节职业基本认识
第二节职业的科学含义
第三节职业的功能
第四节职业分类
案例分析:21世纪职业展望
第二章社会职业
第一节职业岗位
第二节产业部门与职业
第三节用人单位
第四节职业的进入
第五节常见社会职业
案例分析:职业决定人生,时间成本巨大
第三章职业制度
第一节市场就业体制
第二节社会就业制度
第三节劳动合同制度
第四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制度
第五节政府工作人员职业制度
案例分析:好老板与坏主任
第二篇职业生涯总论
第四章职业生涯基本分析
第一节职业生涯
第二节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
第三节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案例分析:拓展市场与生涯选择——扬元庆与民族计算机产业
第五章职业生涯理论
第一节职业自我意识理论
第二节金兹伯格职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萨帕职业发展理论
第四节薛恩职业周期理论
第五节薛恩职业生涯系留点理论
案例分析: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观
第六章职业生涯与职业素质
第一节职业生涯的成功
第二节职业素质分析
第三节职业素质测试
案例分析:成功商测试
第七章职业生涯目标
第一节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因素
第二节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
第三节职业生涯目标再选择
案例分析:选准人生坐标,实践事业理想
第三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八章人职匹配理论
第一节人职匹配原理
第二节霍兰德人职匹配论
第三节人职匹配测试
案例分析:队长也是大哥哥
第九章职业选择
第一节职业选择基本分析
案例分析:队长也是大哥哥
第九章职业选择
第一节职业选择基本分析
第二节职业选择要素
第三节职业选择原则
第四节职业选择决策过程
案例分析:市场中的职业再选择一上海市再就业模范庄红卫的经历
第十章个人求职分析
第一节求职的原则
第二节职业信息的把握
第三节求职的实施
第四节应试方法
案例分析:形象魅力与求职
第十一章职业适应与发展
第一节人职以后
第二节职业成长的道路
第三节完成职业适应
第四节克服职业挫折
第五节职业流动
案例分析:从股长到厂长--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历程
第四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
第十二章组织与员工
第一节“人”的分析
第二节组织
第三节组织与员工
案例分析:了解员工思想,善用精神工资
第十三章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第一节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职业生涯
第二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第三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项目
案例分析:麦当劳的道路:从实习生到经理
第十四章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
第二节职业生涯规划原则
第三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方法
第四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者
第五节员工的职业满意感
案例分析:惠普的员工自我评估与西门子的CPD方法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标志着我国成为当今全球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而且标志着我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方面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自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入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已经看到和将要看到的是,经济领域中的竞争会日趋激烈。
经济领域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尤其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与严酷的现实相比,我们还缺乏一大批既熟悉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又精通专业知识,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教育是当代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确定了基本目标和方向。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
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又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因而,教材质量与人才质量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教材质量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策划与组织编写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们希望奉献给广大教师、学生、读者的是一套经得起专家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经济与管理专业系列精品教材。
文摘第一节市场就业体制
一、市场经济就业体制的特征
就业的基本格局,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就业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市场就业做法。市场就业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市场就业。双向选择
在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的最根本特征是通过劳动市场的配置而实现。
在市场就业的格局下,劳动要素即人力资源要素的“买方”与“卖方”自由选择、自由竞价;从理论上说,没有人为的干预与垄断行为,在双方共同认可的情况下才实现工资成本与预期劳动的交换。这类似于某个消费者到农贸市场上去买菜,在众多摊位上、在各种蔬菜中选中某个菜摊的西红柿,讨价还价,最后以“3元一公斤”的价格与摊主谈妥,买卖成交。这就是一种市场选择行为。当一个人毕业时,到职业介绍所或者人才市场去找工作,他要选择工作单位;招聘单位这个“摊主”反过来也要选择求职者,看其符合不符合单位、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是职业的双向选择。
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自由选择和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体制,优点是能够保证双方在最优状态(至少是双方都认可的比较满意的状态)下实现人才配置,这对于就业者的经济收入、非经济收入的取得,以至整个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对于企业利润的提高和取得各项经济效益,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市场就业,再加上灵活的用工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制度,必然产生高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的社会效果。这也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经济条件与社会氛围。当然,这种纯自由的市场就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的角度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