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分類: 图书,军事,传记,
品牌: 张胜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48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0679561
·条形码:978750067956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是关于两代军人的对话,下面是儿子(即《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作者)给父亲写的简历: 张爱萍,1910年生人。15岁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上将。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前线司令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文革”中被关押五年,复出后因抵制“文革”错误第二次被打倒。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军人物。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他的座右铭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毛泽东说他:“好犯上!” 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 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 我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1987年退隐。他自己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周围的人称他 “仙风道骨。” 2003年7月5日去世,享年93岁。
编辑推荐《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编辑推荐:毛泽东说他:“好犯了!”;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儿子评价父亲是:“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一个父亲人生的追求,一个儿子心中的挚爱。
两代军人心灵的对话:历时16年,儿子记录了父亲暮年时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回顾,和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与思考。
以独特的笔法展现历史,以全新的理念揭示人物。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皖东北
1.历史在这里凝固
2.元始天尊的弟子们
3.战场上的游僧
4.殊途同归
5.草莽江湖
6.龙争虎斗
7.不以成败论英雄
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1.苏北战场
2.战争叫女人走开
3.我是他的“克星”
4.我愿意为他做出牺牲
5.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第三章 第一代海军军人
1.诞生在小村落中的中国海军
2.两个跛子
3.带回来一架手风琴
4.陈船厉炮
5.首长和战友
6.老死杭州
第四章 最后的战争
1.迷雾中的一江山岛
2.华东军区的心腹之患
3.一波三折的作战方案
4.战略的契机
5.目标,一江山
6.天空和海洋
7.见微而知著
8.“D”日
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0.战争奏鸣曲
11.让历史做结论
第五章 最高统帅部
1.彭老总
2.和平年代的总参谋部
3.一把板斧
4.庐山云雾
第六章 大漠黄沙
1.鱼和熊掌,可否兼得
2.周恩来和中央专委
3.青山处处埋忠骨
4.死亡之海
第七章 桃花源
1.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
2.理想的缩影
3.平民教育
4.毛泽东思想的信徒
第八章 大彻大悟
1.走出桃花源
2.暗箱操作
3.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4.“文革”专案
5.让思想冲破牢笼
6.理性的思考
7.自由
第九章 艰难的航天之路
1.召回
2.七机部230厂
3.达摩克利斯剑
4.在政治残局中
5.卢晨征的回忆
6.四块石头
7.困兽犹斗
8.生死由命
第十章 强国之梦
1.老马识途
2.浩瀚的南太平洋
3.惹不起的人
4.水头如箭破夔门
5.在改革的大潮中
6.国防发展战略的对话
7.老革命面前的新问题
第十一章 最后一个“士”
1.回归之路
2.末日到了
……[看更多目录]
序言想给我的父亲写本书,这个愿望可以追溯到16年前。上世纪的80年代末,在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岁月后,我这个总参谋部的战役局局长,一下子清闲下来。那时,我的父亲张爱萍已年届80,从国防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已近两年。我想,不如借此机会请他系统地谈谈自己的人生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由我记录,编撰成书。我给上级打报告,迟浩田总长批准我一年假,他说:这件事很重要。
我能天天和父亲在一起了。就像两个匆忙赶路的人,放下一切烦忧琐事,静静地回顾走过的旅程。在那些温馨的清晨和黄昏,我们坐在什刹海边那所居住了近40年
文摘第一章皖东北
像我这样生于战乱的一代人,很少有会对自己当年出生的地方留下记忆的。尤其是成长在一个革命军人的家庭,从小随父母转战南北,根本就没有家乡的概念。
在抗日战争的8年中,除了党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外,中国共产党在日伪占领区内建立了18块敌后根据地。其中之一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地处华中战略要冲,为日伪政权,蒋介石顽固派,以及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力量,三方争夺较量的战场。淮北根据地被津浦线,也就是今天的京沪铁路,分割成两块。铁路线以西,为豫皖苏根据地,俗称路西;以东为皖东北根据地,俗称路东。我的父亲张爱萍,就是皖东北这块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在抗日战争的前半期,他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
皖东北,也是我的出生地。从我懂事时起,父亲就常对我说:“我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在生你的那个地方。”他会在墙上挂着的地图上去找,习惯地用手指敲打着说:“皖东北!”
我的生命和父亲的命运就是这样联系在一起的。
1.历史在这里凝固
1997年初秋,我终于下决心,重返我的出生地——皖东北。目的,我自己也很难说得清,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冲动在支配着。父亲那时还健在,只是很衰老了,他正艰难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已经无力与我同行。
我是自己开车去的,一路上,父亲成了我的“遥控领航”。他对我这趟旅行,兴趣盎然,我们不问断地用手机保持着联系。他总是用习惯的指挥作战的口吻说:“报告你现在的位置!”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87岁的他,对眼前的许多事常会糊涂,但对当年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却是历历在目,说起那里的山川河流、道路村落,犹数家珍。
这是一条修建中的高速公路,两侧堆积着沙土石料。时近傍晚,路上的车越发多起来,想是要赶在天黑前多跑些里程。进入宿迁地域,前方的路就被堵实了,车辆排起了长龙,大多是卡车。我的越野吉普,只得沿路肩侧行。前方不远处横起了一溜齐人高的土障,一群老乡手拿锹镐锄镐,横刀立马,堵截在那里。显然,这是一起有组织的聚众闹事。不少过路的司机在愤然理论,听了听,大概是政府修路占了老乡的耕地,可补偿款又迟迟未到,上访几次没有结果后,便自己组织起来断路了。“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谁要过此路,留下买路财!”嘿!都什么年头了,虽然也让人同情,但总不能明火执仗吧!远处薄暮笼罩的村落间像似有车辆在移动,只能是迂回了。我驶下公路,沿着坑凹的乡间机耕路绕道而行,往后看,一溜长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