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外阅世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哲理,
品牌: 丰子恺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61341797
·条形码:978756134179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禅外阅世》是丰子恺的散文选集,丰子恺的散文风格清新、隽逸,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丰子恺早期散文多愁善思,率真之气与空幻之感相交织;三十年代社会人生与艺术、宗教的综合作用使他的散文显得自然和易真淳隽永;建国后的散文增添了明朗喜悦的色调,晚年的散文趋入浑朴深沉。
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父亲为清末举人,祖母性格豪爽,爱好文艺。十六岁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中国近代文艺先驱李叔同。二十三岁游学日本,学西画与音乐。二十七岁与匡互生等人创办立达学园于上海。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上海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美术史方面的著述有《西洋美术史》、《绘画概说》、《绘画与文学》、《西洋名画巡礼》、《西洋建筑讲话》、《西洋画派十二讲》等。丰尝谓:“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又谓:“在每一幅静物画中显示着一个具足的小天地。”“在一草一木中窥全自然,在个体中感到全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国”,正乃其“心灵”之终极追求。
编辑推荐丰子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大师。这本《禅外阅世》包罗了他对艺术、人生、家庭、学术等多个领域的介绍、分析和评述,并记录了其年幼时的学习成长历程。
丰子恺以一位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佛学家的思想,向读者展示了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带给读者雅逸愉悦之感。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他的散文就像他的漫画一样,别具风格。因为他用平淡的手法,透过平凡的小事阐述了人生的哲理。正如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所评论的:“……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这时代要想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
目录
序 言 禅意人生 /1
第一篇 艺韵书香
读书 /3
我的苦学经验 /4
艺术三昧 /13
学画回忆 /15
两个“ ?” /20
旧话 /23
颜面 /28
甘美的回味 /31
二重生活 /35
无常之恸 /38
自然 /43
英语教授我观 /46
七巧板 /49
第二篇 如烟往事
家 /55
忆儿时 /59
我的母亲 /63
忆弟 /66
作父亲 /69
儿女 /71
给我的孩子们 /74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77
梦痕 /80
南颖访问记 /83
作客者言 /87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93
美与同情 /97
生机 /99
第三篇 人生如梦
美术与人生 /105
图画与人生 /106
青年与自然 /111
暂时脱离尘世 /115
实行的悲哀 /116
艺术的效果 /119
渐 /123
秋 /126
闲 /128
晨梦 /136
剪网 /138
阿难 /139
陋巷 /141
大账簿 /148
第四篇 心与物游
钱江看潮记 /151
桂林的山 /153
庐山游记 /156
黄山印象 /163
不肯去观音院 /166
赤栏桥外柳千条 /168
半篇莫干山游记 /171
湖畔夜饮 /177
山中避雨 /180
西湖船 /181
清晨 /185
放生 /189
第五篇 偶寄闲情
吃瓜子 /195
吃酒 /199
故乡 /202
惜春 /204
蜜蜂 /208
杨柳 /210
初冬浴日漫感 /212
四轩柱 /214
口中剿匪记 /218
旧上海 /219
伯豪之死 /224
癞六伯 /230
王囡囡 /232
歪鲈婆阿三 /234
敬礼 /236
肉腿 /238
素食以后 /241
春 /243
……[看更多目录]
序言序 言 禅意人生
自来佛法难对俗人讲。后秦释僧肇论物不迁,开头说:“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逆俗则言淡而无味,违真则迷性而莫返。故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僧肇的时代,正当我国佛教空气非常浓重的时候。秦主苻坚为了求鸠摩罗什,命大将军吕光率铁甲兵十万伐龟兹。后秦主嗣兴也为了求鸠摩罗什,大举伐凉,灭了凉国而夺得鸠摩罗什来,供养他在宫中,请他翻译佛经。当时朝廷何等提倡佛教,盖可想见。上好之,下必有甚者,当时民间何等崇奉佛法,亦可想见。然而不拘何等提倡,何等崇奉,佛法之理还是不可说。故此论开头
文摘忆儿时
一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 。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仁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吵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囡囡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原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