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白话版)-唐史(白话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现代小说,综合,
品牌: 蔡东藩
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4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957776
·条形码:978780195777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丛书名:白话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
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 “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作者简介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学者。其中《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有史以来最通俗、最风趣、最受欢迎的历史读物,蔡东藩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汪锋,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为大学教师。
媒体推荐知名学者、作家对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评论
一部《二十四史》,分最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
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裴效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
在延安时期,读书的条件好一些。他(毛泽东——引注)托人买了两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蔡东藩著),除自己阅读,还向别人推荐。
——逢先知(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蔡东藩的通俗史学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义史书当中出版发行历时最长、数量最大的一种。
——李志庭(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
——二月河(著名历史小说家)
编辑推荐一部受到毛泽东、顾颉刚、二月河等人推崇的历史读物,前后印刷多达数百万册。著名历史学家、小说家的传世之作,11位名校博士的精心翻译,造就当前唯一的白话版、小说版的“中国通史”。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作序推荐。
《唐史》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目录
乱世枭雄
李渊起兵晋阳
势如破竹入长安
风尘三侠
智取薛仁杲
李密之死
秦王李世民
摇摇欲坠的孤城
东征北伐
征剿刘黑闼
江南初定
秦王的妙计
玄武门兵变
唐太宗的风流韵事
贞观之治
唐初的赫赫战功
贤后遗言
恩威并施平西域
劣迹斑斑的太子
唐太宗亲征高丽
民族大融合的盛世
收服天竺和龟兹
病榻前的私情
虎毒亦食子
鸠占鹊巢
刘仁轨勇平百济
三箭定天山
“大义灭亲”
高宗病逝
徐敬业伐武氏
奸人当道
武则天称帝
恶贯满盈的和尚
历尽波折平契丹
贤相狄仁杰
中宗复位
戴绿帽子的皇帝
母女同欢
毒饼疑案
李隆基诛逆
太平公主叛乱
玄宗初年
开元盛世
女祸再起
李林甫毒计害储君
梅妃往事
一骑红尘妃子笑
大奸若愚的安禄山
长生殿里的海誓山盟
安史之乱
马嵬坡上葬玉骨
唐肃宗灵武称尊
刺杀安禄山
收复两京
双忠庙里埋忠骨
史思明反唐
寂寞西宫度余生
宫中内乱
威震天下的郭子仪
佛法除贼
内外交困的代宗
喜忧参半的开局
藩乱迭起
千古忠臣颜真卿
伪皇帝朱泄
贝州大捷
诱杀田希鉴
窦桂娘智取逆贼
三朝元老李泌
功过不分的荒唐事
顺宗的短暂统治
平定西川
剿抚不定的平藩策
大唐罕见的贤公主
活捉吴元济
刘悟倒戈
宪宗因骄致祸
河朔纷争再起
郭太后叱奸
灭烛之变
烽火连三月
李训施计除宦官
甘露事变
篡改过的遗旨
运筹帷幄的李德裕
致命的仙药
小太宗之治
智平浙东
高骈的功勋
奢华的葬礼
黄巢起义
进士不成做皇帝
李克用收复京都
奔波的天子
十五年来无一治
王师兵败
三镇叛乱
刘太监废帝
以毒攻毒
大唐灭亡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文摘乱世枭雄
唐朝开国始祖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是东晋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孙。李渊世袭谯、陇二州刺史,隋炀帝时升任太守,后来又封为殿前少监卫尉少卿。隋炀帝出征辽东时,曾派李渊督运军粮,正赶上隋朝故相杨玄感起兵作乱,围攻东都。李渊紧急上疏,隋炀帝慌忙带兵回朝,命李渊为弘化留守,剿灭杨玄感。后来,杨玄感败死,李渊仍旧留守在那里。由于李渊平日对属下宽厚仁慈,所以深得人心。
隋末政治残暴,老百姓怨声载道。隋朝将亡的民谣起初只是在坊间流传,后来竟传人皇宫,连隋炀帝也常有耳闻。有些什么谣言呢?一说是:“桃李子,有天下。”一说是:“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曾因祖上余荫官至左亲侍,隋炀帝见他额头棱角突出,眼睛白多黑少,就说他眼神诡异,把他的官罢了。杨玄感谋反时,李密曾经与他勾结。后来,杨玄感战败,李密逃入瓦岗山投奔翟让,一心想根据民间歌谣称孤道寡,哪知真命天子别有一李,不是他的李姓。
隋炀帝赶走李密后又怀疑到盛郕公李浑身上,先是诬陷他谋反,接着杀身灭族。然后隋炀帝大造龙舟,到处游山玩水。不久听说李渊深得将士之心,于是又猜疑起来,派使臣到弘化传召李渊。李渊因为李浑被灭族,不免兔死狐悲,现在突然奉诏,便料定隋炀帝不怀好意。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渊只好装出一副病容接见来使,私下里又拿出大量金银财宝贿赂使臣,说是自己病重,等病好一点儿之后马上到朝廷觐见。使臣得了金银,乐得做个人情,打着保票告辞。有钱能使鬼推磨,使臣到行宫后替李渊说了很多好话。隋炀帝那个时候正在恣意淫乐,哪有心思管什么李渊,便将这件事搁置了好几个月。
李渊有个姓王的外甥在后宫当差,有一天被隋炀帝撞见,隋炀帝想起李渊的事,就突然问他:“你舅舅为什么好几个月不来见朕?”王某忙答道:“恐怕是病体尚未痊愈吧。”隋炀帝微笑道:“干脆死掉算了。”王某担心舅舅安危,连忙写了封密信寄给李渊。李渊看完信惊魂不定,左思右想得不出避祸的良策,只好再次贿赂隋炀帝的宠臣,自己则纵情酒色,韬光养晦起来。
哪知金钱刚刚买命,富贵却来逼人。李渊正在担心自己树大招风,偏偏隋炀帝又下旨,加封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他讨伐盗贼。李渊奉命出发,连破盗贼敬盘陀、柴保昌等人,威名大震。捷报传到行宫,隋炀帝大悦,于是准备北巡。谁知冤家路窄,刚出雁门关,来了一大队突厥兵,头目叫始毕可汗。隋炀帝慌忙跑回雁门关,据关自守。始毕可汗竟然调集数十万番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