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科学发展观”科普读物)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天文学 地球科学,天文学,
品牌: 陈久金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16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44026620
·条形码:978754402662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科学发展观”科普读物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惟一流传至今的一座皇家官办研究机构。它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天象观测,研究探索宇宙的奥秘,测定、预报天体的位置和改进历法的精度。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现有台址及其设备,自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台以来,不断更新改建,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金代迁都北京以后,将北宋汴京的天文仪器和图书搬至北京,在北京设立了太史局,并建立了司天台。
编辑推荐《北京古观象台》对由于当时战乱频繁,金代国家财力有限,并未制造大型天文仪器,仅由天文官张行简对宋皇佑浑仪加以改造,以便适于北京观测之用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供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一 金代燕京候台探幽
1.北宋和金代天文仪器的来龙去脉
2.金司天台遗址的考查
3.金代燕京司天台的天文工作
4.关于丑和尚献仪象图
二 元大都天文台溯源
1.元太史院
2.郭守敬的天文工作及授时历的编撰
3.授时历的科学成就
4.元制天文仪器
5.郭守敬的恒星观测工作
三 明观星台
1.北京观星台台址和仪器的建设
2.明代中期的仪器制造和修复
3.明代中期观星台的天文观测
4.明末欧洲天文学的输入和徐光启的改历活动
5.中国与高丽、朝鲜前期的天文学交流
四 清观象笛
1.汤若望在钦天监的活动和时宪历的编制
2.杨光先与耶稣会士的斗争及在钦天监的活动
3.南怀仁在钦天监的天文工作
4.纪理安地平经纬仪和戴进贤玑衡抚辰仪的设计制造
5.《历象考成》正续编的编撰和清代历法改革
6.《仪象考成》正续编的编撰及星表
7.清钦天监主要天文活动和大事年表
8.清代天文学对朝鲜和欧洲的影响
9.北京古观象台天文仪器所遭劫难与回归
五 民国初年观象台的后期工作和结局
1.中央观象台时期
2.开办国立天文陈列馆
六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古观象台
1.文物保护和修复
2.文物复制与利用
3.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类就要告别20世纪,跨人21世纪了。不论是科学家还是经济学家、政治家乃至普通的公众,当其回首20世纪发展历程的时候,无不惊叹科学技术在这100年里所取得的惊人进展,无不惊叹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无不惊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甚至对每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已不再像18世纪以前那样,仅依赖为数甚少的独立科学家或工程师的个人兴趣,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事业,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竞争中的焦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正在加速渗透到人类社会更为广泛的领域,不论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形式,还是对物质文明的发展都产生着十分强烈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这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在,人们都在关注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关键就是人的素质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如何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依靠科学技术,加快经济发展,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是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众多的人口没有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因而急待开发。
文摘插图:

一 金代燕京候台探幽
1.北宋和金代天文仪器的来龙去脉
关于北宋天文仪器的下落,《元史?天文志》有明确的记载:“宋自靖康之乱,仪象之器尽归于金。元兴,定鼎于燕,其初袭用金旧,而规环不协,难复施用。”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钦宗在位仅一年,便在金的入侵中当了俘虏。这一年是1127年,故称靖康之乱。自此之后,北宋灭亡,宋宗室南逃,于江南建立南宋。金占领开封以后,将宋司天台的天文仪器全部搬到金的都城北京。历代统治者都认为,天文台的天文仪器及图书档案,乃国家重器,关系社稷安危,故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北京古观象台有史可考是从金代开始的,金兵占领北宋首都汴京,将北宋天文仪器作为战利品收藏在国库。直到金迁都燕京的第二年,即贞元二年(1154年),才将收藏的北宋天文仪器移交司天台保存。在此期间,已过了28年的时间。于是,便在北京设立太史局,建立司天台以放置这些仪器。但由于两地纬度不同,观测用的浑仪不能使用。
这些尽归金有的天文仪器究竟包含哪些东西呢?据《金史?百官志》记载:“铜仪法物,旧在法物库。贞元二年,始付本台。”从这条记载来看,保存在金法物库中28年之久的宋天文仪器,至贞元二年(1154年)移交给金太史局时,仅剩下铜仪一件。这件铜仪,应该就是中国古代作为观测用的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