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的冬·热的雪: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新纪实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军事国防,
品牌: 葛红国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3992684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纪实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冷的冬·热的雪: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讲述刘邓大军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革命根据地,他们实行无后方作战,遭受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在跃进大别山时全军共12.4万余人,转出时只剩下5.86万人,损失一半以上人员。这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作者不仅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宏大叙事的的同时,还把目光停留在历史的细节上,用笔深入那些亲历历史事件中的个人内心,尽可能地实地记录、整理历史,有血有肉,情感深挚。
编辑推荐《冷的冬·热的雪: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关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报告文学已经出版了很多,关于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的艰难处境,大多语焉不详,这不该一笔带过。作者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葛红国与创作员裴志海,采访了三百余名参加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刘邓大军指战员。他们具体地详细地讲述自己的战争经历,讲述自己的战友和老乡的遭遇,讲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面对作者的采访,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在大别山的经历,也不讳言失败和挫折,甚至还有反思。
目录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
一、向南!向南!
黄泛区
强渡汝河
天助刘邓
二、红色的土地
一寸土地一寸血
回家
三、“大别山是一个最大的考验”
下马威
吃饭成了个大问题
三个枪毙,三个不准
打土豪,分田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时刻,比如天下皆知的南昌起义,比如万里长征,比如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等等。与它们的辉煌相比,1947年刘邓大军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没有那么炫目了。但我读罢此书,心痛欲裂同时又有酩酊之醉。掩卷之余,湮然眺望群山,那轮我们自以为烂熟于心的夕阳,突然变得陌生神奇并且暗藏着从不知晓的隐秘。寂静山岭正在拔地而起,无声的,震撼苍穹。浩瀚时光里的每一个片刻,原来都那么深不可测。
那一年寒冬,12万大军离开晋冀鲁豫根据地进入大别山区,后来它被人称之为大转折。因为从这时起,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国统区。但是,这次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转折,并非轰轰烈烈开始,相反却是静悄悄地发生。刘邓大军各部偃旗息鼓,隐姓埋名,星夜南下,一步步穿越大片淤泥埋没了屋顶的死亡地带——黄泛区。当时,连团长们都不知道此行何处,战士们甚至猜想此行是去保卫延安,憧憬着下一场胜利会战。他们没想到自己正进行在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难痛苦的历程上,在当时这历程也像群山那样绵绵无
后记关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的纪实文学已经出版了很多,还曾经拍摄过一部气势磅礴的电影《大转折》。在这些作品中,也提到了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处境艰难,但大多语焉不详。十纵过平汉铁路时遭到国民党军伏击一事,则只字不提。这可能很“文学”,但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刘邓大军为了完成中央赋予的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做出了重大牺牲。就仅仅以数量来说,跃进大别山前全军共12.4万余人。转出大别山时,实际统计5.86万人,损失一半以上。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无后方作战,所遭受的艰难困苦,决不是能一笔带过的。这对那些牺牲的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指战员也是不公平的。我们采访了三百余名参加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刘邓大军指战员,他们最高的有当时的纵队领导人,如六纵政委杜义德,也有旅、团级指挥员,如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政委刘昌、十六旅四十六团团长唐明春等,但更多的是当年的基层指战员。这些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孔子讲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岁数应该有一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