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夫(博尔赫斯作品系列)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外国小说,美洲,拉美,
品牌: 豪•路•博尔赫斯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3926013/9787533926014
·条形码:978753392601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尔赫斯作品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阿莱夫》作者博尔赫斯,"博尔赫斯作品系列"收录了博尔赫斯最有代表性、最有个性的单行本作品,直接由西班牙语原版翻译而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博尔赫斯作品的原始风貌。"博尔赫斯作品系列"包括:《恶棍列传》(小说)、《虚构集》(小说)、《阿莱夫》(小说)、《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诗歌)、《另一个,同一个》(诗歌)、《探讨别集》(散文)、《博尔赫斯口述》(散文)、《私人藏书》(散文)等8种。
以单行本形态独立出版的博尔赫斯作品,与以全集形式出版相比,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有极大差别的,因为博尔赫斯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体现在其作品的数量上,尤其体现在作品的深度上,体现在他的一个作品集,甚至是某篇作品的一些段落、句子、词语的深度上。
作者简介豪?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小说家、诗人兼学者。年青时随家旅居欧洲,在日内瓦等地求学。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事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1935年,小说集《恶棍列传》问世,引起阿根廷文学界重视。1941年出版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他最具开拓意义的作品,此后《阿莱夫》、《布罗迪报告》诸集愈臻其妙,以丰富的叙事手法构筑了作者独有的迷宫式小说世界。
博尔赫斯的创作成就还体现于篇目众多的谈艺妙文,那是20世纪经典作家的智慧之门。从早年的《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到逝世后结集的《私人藏书:序言集》,他的随笔集几乎组成了一部艺术圣经。
博尔赫斯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20年之久,还做过18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晚年失明,仍以口述创作。
1961年获国际出版家协会福门托奖,1962年获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1979年获塞万提斯文学奖,1981年获墨西哥奥林?约利兹奖,1983年获西班牙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博尔赫斯未能获得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诺贝尔奖。耐人寻味的是,包括他在内的20世纪几位顶级大师——普鲁斯特、鲁迅、乔伊斯、卡夫卡等,均与诺奖无缘。
做过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博淹群籍,精通多种语言,以致被视为一个图书馆,或者“作家们的作家”。 晚年的博尔赫斯虽然双眼失明,但藉着想象和智力,似乎更真实和充分地生活在书籍和文字构筑的世界中,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正如梦境和天使所展示的,飞翔是人类基本的渴望之一”。因此,有人将他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梦游者”。
“博尔赫斯作品系列”译者全部经过博尔赫斯助手、遗孀玛丽亚?儿玉女士亲自过目认可;
译者王永年先生,高级译审,来自新华社,中国最优秀的博尔赫斯翻译家,他几乎精通欧洲所有重要的语言;在正式着手翻译以前,他先期翻译了一本《博尔赫斯传》,以寻找更为精准的语感
译文兼具信、达、雅,极好地传达出博尔赫斯“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风”。
编辑推荐短篇小说集《阿莱夫》发表于1949年,收入17篇小说,并附后记。这个集子里除了《埃玛?宗兹》和《武士和女俘的故事》以外,都属于幻想小说类型。
专业书评• 智利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说:“博尔赫斯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文笔像数学一样简洁。”
•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约翰•勃拉绪伍德干脆将其视为美国文学的分水岭,他说:“一位研究美国文学的学者把美国文学分成两个时期:博尔赫斯之前和博尔赫斯之后,我觉得此说不无道理。”
• 墨西哥著名诗人、塞万提斯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说:“博尔赫斯
目录
永生
斧底游鱼
神学家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1829—1874)
埃玛?宗兹
阿斯特里昂的家
另一次死亡
德意志安魂曲
阿威罗伊的探索
扎伊尔
神的文字
死于自己的迷宫的阿本哈坎-艾尔-波哈里
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
等待
门槛旁边的人
阿莱夫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博尔赫斯自述
博尔赫斯曾经“冒着犯下时代错误的危险”,虚拟了一个百年之后关于自己的百科词条,极有博尔赫斯风,节选如下:
博尔赫斯,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 作家和自修学者,1899年生于当时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去世日期不详,因为作为当时的文学品类的报纸在当地的历史学家们如今正在评述的那场大战乱期间全部遗失了。他的父亲是心理学教师。他是诺拉?博尔赫斯的哥哥。他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在文学方面,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致命的局限。……他喜欢写短篇小说,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爱伦?坡在赞赏某些东方国家的诗风时说的那句名言:“没有别的什么更像一首长诗。”……他虽然只是在日内瓦受过正式的中学教育,却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过课。他是卡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有传闻说他在考试中从不提问,只是请学生随意就命题的某个方面发表见解。他不限定日期,总是说他自己就没有日期的概念。他讨厌开列参考书目,认为参考书籍会使学生舍本逐末。
他庆幸自己属于其姓氏所代表着的资产阶级。他觉得平民和贵族全都耽于金钱、赌博、体育运动、民主狂热、追逐功名和争出风头,几乎没有差别。他于1960年前后加入了保守党,因为(他说)“它无疑是唯一不会煽起狂热的政党”。
有一大堆专题和辩论文章断言博尔赫斯一生中享尽荣华,这种名声至今仍然让我们疑惑。我们发现对此最不理解的竟是他本人。他生平就怕人家说他虚张声势和言不由衷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时至今日,这种说法已经秘不可测,我们将继续探究其中的奥妙。
尤其不应忘记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适逢国家处于没落时期。他出自军人家庭,非常怀念先辈们那可歌可泣的人生。他深信勇敢是男人难得能有的品德之一,但是,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信仰却使他崇敬起了下流社会的人们。所以,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通过一个杀人凶手之口讲出来的故事《玫瑰角的汉子》。他为谣曲填词,讴歌同一类的杀人犯。他为某个小诗人写了一篇感人的传记,那人唯一的功绩就是发掘出了妓院里的常用词语。独幕戏剧的作者们早已营造出了一个本质上属于博尔赫斯的世界了,但是有教养的人们却不可能胸怀坦荡地欣赏那些节目。他们为那个给了他们这一乐趣的人欢呼叫好是可以理解的。他秘而不宣的而且说不定竟是下意识的苦心则是编造出一个压根儿就未曾存在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神话。因此,年复一年,他于不知不觉中而且完全没有料到竟然助长了对残忍暴行的推崇,这种推崇最后演变成了对高乔人、对阿蒂加斯和对罗萨斯的崇拜。
博尔赫斯是否曾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过不满呢?我们猜想他会的。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意志,而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人描写着。”
文摘这个集子里除了《埃玛?宗兹》和《武士和女俘的故事》以外,都属于幻想小说类型。前者的梗概是塞西莉亚?因赫涅罗斯提供给我的,我写作时字斟句酌,唯恐损害如此精彩的情节;后者试图演绎两件可靠的事实。第一篇花了很大功夫;主题涉及永生给人类带来的后果。那篇阐述永生者的伦理观的故事后面是《釜底游鱼》:小说里的阿塞韦多?班德拉是里韦拉或者塞罗? 拉尔戈之类的犷悍的汉子,是切斯特顿笔下的无与伦比的森迪的混血儿翻版。(《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十九章叙说了一个遭遇和奥塔洛拉相似的人物,但情节更悲惨、更匪夷所思。)《神学家》写的是一个有关个人特征的凄楚的梦;《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是对马丁?菲耶罗的注释。《阿斯特里昂的家》的创作和主角性格的塑造是我从瓦茨1896年的一幅油画得到的启发。《另一次死亡》是有关时间的幻想,彼尔?达米亚尼几句话给了我灵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比谁都更希望德国打败;比谁都更深切地感到德国命运的悲剧性;《德意志安魂曲》试图对那种命运加以探索,我们的“亲德分子”对德国一无所知,不懂得为德国的命运悲叹,甚至没有料到德国会落到这种地步。《神的文字》得到慷慨的好评;那头美洲豹使我不得不通过一个“卡霍隆金字塔的巫师”之口道出神秘主义或者神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在《扎伊尔》和《阿莱夫》里可以看到威尔斯1899年写的短篇小说《水晶蛋》的某些影响。
――摘自《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