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

分類: 图书,教育,教学理论,
品牌: 李镇西
基本信息·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页码:3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40736887/9787540736880
·条形码:9787540736880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做最好的老师》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教育呼吸民主、科学、个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教育的灵魂”……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让广大教师感动、哲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很多身处“迷茫”中的教师表示从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作者简介李镇西,男,1958年生。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在苏州大学完成教育哲学博士学业。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短暂供职于成都市教科所。现在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系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结合中学教育实践,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已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500余篇。
出版有《李镇西教育文丛》(含《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100封信》、《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散文随笔选》、《e网情深――李镇西网络教育随笔选》、《与梦飞翔――献给中学生》、《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其中,《爱心与教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大奖。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媒体推荐听课要听李镇西
——著名教育学钱梦龙
李镇西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积极探索,大胆改革,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目中有人,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勤于笔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著名教育家于漪
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他把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写出来,读者读起来是享受,我相信他写书也是享受。把教学当作享受,同时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老师,是好老师。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程红兵
编辑推荐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1000余篇论文,19本论著,25年教育经验,22个省市,数百场报告,获各种大奖数十项!十多家媒体连载,2006年浙江、四川、江苏、河南、山东、湖北、北京、上海等十多个省市巡回讲座,感动千万教师!
《做最好的老师》集中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艺要主和具体操作方法。作者的教育表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典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演省,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做最好的老师》为教师培训、进修、自身素质提高的教材首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
愧在初为人师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教师对学生应博爱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
民主教育的内涵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把童年还给童年
[第二章] 提高教师的素养
做有思想的教师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
一、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二、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
三、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
四、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
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
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三章] 育人之道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改进来加强
引导学生发现美
“我们与他们不一样!”
培养学生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
怎样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
从“他律”到“自律”
警惕“素质教育”变味
“减负”不仅仅是少布置作业
[第四章] 走出教育误区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
无意中伤害了童心
拳头,竟对准了学生
那一夜,我通宵未眠……
绝不培养告密者
教育也是“遗憾的艺术”
警惕专制的“爱”
[第五章] 班主任工作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评语能否换张面孔
为自己的班起一个名
形成班级管理独特的基本模式
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班主任的苦与乐
班主任的解放
做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
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假集体主义倾向的防止
怎样处理“早恋”
[第六章] 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者
——谈学生干部的培养
“任何一个不做事的公民都是贼!”
以集体的力量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治能力
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
班规“法治”让班级管理最大化
“法治”管理的意义
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
[第七章] 锻造卓越人格一“优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程桦:让思想飞翔
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
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第八章] 学生思想改造工程
转化“后进生”:最好的教育科研
让“后进学生”享受成功
把更多的关爱给“后进生”
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我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你觉得你有上进心吗?”
我和万同的故事
——“后进生”转化手记
[第九章] 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
心灵在呼唤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
——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心理辅导通信选
我是不是变坏了?
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
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
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第十章] 语文教学
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教学民主:学生心灵的呼唤
——对一次语文学习调查的述评
我的“语文教育”观的形成过程
我的“语文教育”的具体做法
从《未来日报》到《石室晨报》
——介绍我班的“班级日报”
口语训练——以说促思
听力训练——以说练听
阅读训练——以说带读
写作训练——以说助写
逼问激疑: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用高尚的作品鼓舞人
质疑公开课
用感情融会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
——《冬天》教学课堂实录
温馨的回忆
——一次作文评讲
【附录】镇西小语
……[看更多目录]
序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曾经风光一时的澳柯玛空调在做广告宣传时这样说。
“做最好的自己!”我多次这样对学生说。
“做最好的教师!”现在,我这样对自己说。
几个说法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20年前,我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这话是写给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但后来却当了教师。实话实说,参加工作最初几年我是想过离开学校去报社去电台电视台的,之所以没有走,学生的依恋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门路”,我才死了这条心。
既然只能当教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怎么才能高高兴兴呢?我就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也越来越爱我了。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能不高兴吗?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有呀!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称谓)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那时候,我真的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么多的“头衔”,不过就是想做一个“最好的教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做这样的教师,多么有意思!不是没有过挫折,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只要我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我人格的丰碑深深地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无往而不胜!也曾遭到非议和误解,因而也有过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每当这时,我就问自己,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或者干脆“骄傲”一点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李镇西和25年前的李镇西相比,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师”了。当然,和明天相比,和未来相比,今天的李镇西又不能算是“最好的教师”,不过不要紧,我还会继续自己和自己比,反正“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很多人问过我:“你参加工作之初,想过今天会成为教育名人吗?”我真不认为我今天就成了什么“教育名人”了,但一晃25年过去,在旁人眼里,我的确也算“硕果累累”了:“头衔”一大堆,著作十多本。但要问我25年前我想过这些没有,我还真说不清楚。仿佛是刻意追求(我一直把学生的满意当作我工作的目标),又仿佛是无意之间(的确没有想过要去争名夺利),也许是“有意栽花”,也许是“无心插柳”,总之,和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相比,现在的我的确有一些当初想都不敢想的成绩。最近给学生讲庄子,谈到“无为”“超然”,我引用了中国先哲所说的一句我最喜欢的话:“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讲苏东坡的《赤壁赋》,我自然谈到如何对待人生的进退得失利害荣辱,给学生讲了苏东坡的禅心。我还引用刚逝世的张中行先生的话:“一切都无所谓,这是外貌;骨子里却是有着坚实的壁垒,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这是心境的彻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禅悦。”我这些话是说给学生听的,其实也是说给自己的。我知道,真正超然于世俗的人,是不会把“淡于名利”之类的话挂在嘴边的,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知道我还是一个很世俗的人,但我愿意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我需要经常不停地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汲汲于名利,即使暂时得逞,终将也只会被生活惩罚,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而“只管攀登不问高”,“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乃至不幸。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这叫“道是无情却有情”!
坦率地说,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本学期我上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每天早晨都有)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21节!此外,我还担任着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还有教育科研课题,还有一些推卸不了的社会事务。上周的一天,我从教室出来往办公室匆匆走着,一边走一边下意识地拿着语文教材小声朗读着课文(这是我不自觉养成的习惯),结果被走在我后面的杨校长看见了,她笑着说:“李校长走路都在备课呀!”而这,就是我现在每天的生活常态。
不过,我为现在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不,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我感到踏实,感到我不浮躁,没有被所谓“专家”的名声所累。毕竟我一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
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
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
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
所以,我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我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我尊敬的朋友看云——一位很知名的网友,同时也是一位很不知名的普通老师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非常欣赏这句朴实的话,因为其中蕴含着极不普通的教师人生哲理: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文摘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
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在“文革”时期长大的我,除了读过几本所谓的禁书,我的心灵完全可以说是一片文化荒漠。我还记得大学一年级时的一个细节:我去图书馆借书,管理员问我书名,我实在不好意思说是借《家》,只是用手中的笔指点着借书卡上的书名登记。因为我旁边站着许多同学,我怕他们笑我:“哼!居然连巴金的《家》都没读过!”接下来的几年,是文学名著和其他人文著作的“暴饮暴食”。再后来,进入了8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我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非常怀念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正是在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著作的观点我不一定都能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都赞同,但这些著作不仅开拓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的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从那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拘人文视野。
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府瞰语文教育。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式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这些阅读和语文教学并非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更有深度。
这里,我把我阅读过的部分书籍杂志作个介绍,与同行交流。
古典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孙子》、《韩非子》、《史记》、《古文观止》、《唐宋词鉴赏词典》、《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苏东坡诗文选》、《陆游诗词选》、《李清照诗词选》、《刘禹锡诗文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中国古代文学史》等。
文学类:《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人间戏剧》、《爱之路》、《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莎士比亚戏剧集》、《约翰’克利斯朵夫》、《静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