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21世纪电视文艺编导专业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艺术专业,
品牌: 何晓兵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11272164
·条形码:978781127216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电视文艺编导专业系列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是为传媒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作品赏析”课程而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特色是从民歌与其文化背景的多维互动关系的分析出发,对中国各民族和地域的民歌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介绍和赏析。
本教材适用于音乐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艺术类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播电视等传媒的艺术节目编导人员,以及一般音乐和艺术爱好者。
作者简介何晓兵,四川省成都市,音乐学硕士,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教授。兼任中国戏曲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的客座教授。
已出版专著《音乐与智力》、《音乐电视导论》、《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逾百万字,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奖。所创作的音乐、电视、广播、电视作品和学术论文获国家与省部级奖十余项。主持多项省部级和院级科研项目。讲授“音乐人类”、“传媒音乐类型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电视”、“音乐作品赏析”等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编辑推荐《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是为传媒领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作品赏析”课程而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科研成果之一。按照这个科研项目的最初设想,本系列教材应分为四卷左右,涵括中国民间歌曲、中国戏曲与曲艺音乐、中国传统器乐、中国近现代创作音乐、外国音乐等内容,而《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便是这个系列教材的第一卷。 本教材的适用读者对象较广,不仅包括本校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也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目录
序/1
前言/1
上篇: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音乐作品赏析概述/3
第一节 音乐作品赏析的学科位置/3
第二节 音乐作品赏析的基本方法/6
第三节 音乐作品赏析的背景知识/9
第四节 音乐作品赏析的文化学意义/18
思考题/24
第二章 远古至中古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化概述/25
第一节 中国音乐文化起源简述/26
第二节 上古时期中国音乐文化简述/38
第三节 中古时期中国音乐文化简述/50
思考题/67
第三章 中古至近古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化概述/68
第一节 隋唐时期中国音乐文化简述/68
第二节 宋元时期中国音乐文化简述/85
第三节 明清时期中国音乐文化简述/99
思考题/107
下篇:中国传统民歌
第四章 中国民歌的成因与风格分布/111
第一节 民歌概念的界定/111
第二节 中国自然与文化生态对民歌生成的影响/116
第三节 黄河流域民歌/119
第四节 长江流域民歌/121
第五节 珠、闽江流域民歌/125
第六节 黑龙江流域民歌/130
第七节 西北地区民歌/134
第八节 青藏高原藏族民歌/136
思考题/141
第五章 中国民歌的文化功能/143
第一节 民歌的求偶媒介功能/145
第二节 民歌的知识传承功能/150
第三节 民歌的文化认同功能/155
第四节 民歌的劳动组织功能/164
第五节 民歌的宗教语言功能/168
第六节 民歌的情感表现功能/177
思考题/191
第六章 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192
第一节 号子的文化功能与传播方式/192
第二节 工程号子/196
第三节 搬运号子/200
第四节 农事号子/205
第五节 作坊号子/213
第六节 船渔号子/219
思考题/224
第七章 中国民歌中的山歌/225
第一节 西北地区山歌/227
第二节 西南地区山歌/238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山歌/258
第四节 东南地区山歌/265
第五节 闽粤地区山歌/271
思考题/283
第八章 中国民歌中的小调/284
第一节 小调的文化生成背景/285
第二节 小调的传播流变与属性/290
第三节 小调中的吟唱调/297
第四节 小调中的时调/303
思考题/318
附录/319
附录一 谱例索引/319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322
后记/325
……[看更多目录]
序言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可以遵循的文本,也是一个专业教学思想的外化。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是专业教学水平和专业建设成熟度的标志。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始创专业之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的教学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它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宽广的文化艺术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艺术类广播、电视栏目、频道策划,节目编导制作,文字撰稿,音响设计制作以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文摘第一章音乐作品赏析概述
鉴于本书是作为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课程中,“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之系列教材的第一卷,因此有必要在本书的开头,对这门课程在音乐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方法、目的、意义和必备知识等作为学习前提的相关内容,作一番较为详细的交代。笔者认为,用以下三个章节的篇幅作这一番交代,不仅对于我们进行中国民歌的赏析有用处,而且对于学习本系列教材各卷的全部内容,都不乏提纲挈领的意义。
在以往的大多数类似教材及其教学应用中,对于音乐作品及作者的介绍与分析,常常是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相割裂的,至少其背景交代是不够充分、甚至想当然色彩甚为浓郁的。如此,则很难使大多数音乐的赏析者,对隐含于音乐作品之物质表象之下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和正确的了解与理解。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笔者在进入中国民歌的描述与讨论之前,拟用三章的篇幅来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想来应能得到读者的理解。
第一节 音乐作品赏析的学科位置
如果我们把音乐作为一种学习对象,那么显然这一对象包括三个需要学习的范畴——音乐理论、音乐表演技能、关于特定音乐作品的具体知识。
音乐理论的学习,是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把音乐现象作为一种物理和文化的复合现象,进行历史的、结构的和功能的研究。
后记这本教材的写作,开始于2000年,而且数年之前即已完成大半,但直到将近七年后的今天才勉强杀青。这一写作周期之长,在我的码字史上也算是破了记录。之所以如此,倒不是自诩在学术上有多么严谨,在行文中有多少推敲,而实在是因为近几年授课与繁杂之事太多,由此耽搁了许多舞文弄墨的时间和心情。
谢天谢地,终于了却了这桩苦差事,却不知为什么想起庄子的话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庄周先生想必活得惬意,梦里头都在扑蝴蝶,而我等自从干上这码字的活计,已经有多少年没有梦见过蝴蝶了?学无大成而又养生乏道,怎么能不“殆已”!
感谢我的恩师、中国音乐学院的耿生廉教授,和四川音乐学院的肖常纬教授。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肖常纬先生,不仅是我大学本科阶段学习中国民歌的引路人,而且在我为写作硕士学位论文,到四川白马藏族聚居区做民歌调查的田野工作时,还给过我许多帮助和指导。我在中国音乐学院攻读音乐人类学硕士研究生时,耿生廉先生是我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