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朋友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大学生活指南,
品牌: 钱理群
基本信息·出版社:长安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758455/9787801758453
·条形码:978780175845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致青年朋友》所收录的文字,都是近年来我和大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的产物和记录。我最感欣慰的是,这样的对话与交流,无论是青年大学生,还是我自己,都没有感到有什么障碍;每次演说、通信,都达到了我所期待的生命的互动。我们彼此都有很多收获。
《致青年朋友》是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与大学生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的产物和记录,收录了钱先生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十六篇演讲以及与青年人交流的五十通书信,他饱含着生命的激情,孜孜探寻社会的出路,苦苦求索生命的真谛,为广大青年朋友开启广阔的精神空间。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告诉青年朋友怎么才能避免“外在的黑暗转化成内心的黑暗”,怎么才能面对黑暗,却唤醒内心的光明,永远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生命中有许多顺应我们生命本性的东西,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无穷乐趣,当你“以婴儿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拥有“黎明的感觉”时,学习探索的乐趣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忘怀的境界,甚至可以超越生命。我们需要开创一个大的生命境界。
他还告诉我们,在这个不仅完美的世界中,在这个处处充满物欲诱惑却让人精神委顿的现实世界中,青年应该有怎样的担当。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而青年人又应该从那里开始出发?青春是美丽的,大学犹如我们人生的盛夏,在大学里,我们要收获三样东西――知识、友谊、爱情。在大学期间要打好专业知识的底子,更要打好精神世界的底色。我们要对社会、历史、民族有所承担,也需要对自我的生命有所承担,要担此重任,我们必须在“苦痛的沉默”中“沉潜十年”,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境界去应对复杂的现实和人生。他相信这个时代的青年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作者简介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其著作和文章从80年代至今,在几代青年朋友中都有很大的影响。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汉族。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退休后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广阔的精神空间。
钱理群先生一直致力于传承北大真精神,深情地关注民族与人民的命运,积极开发现代中国优秀的精神思想资源,以自体生命与学术一体化的追求,回应大时代对于中国知识界的呼唤。在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中,他名列首位。
〔主要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87)、《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心灵的探寻》(1988)、《周作人传》(1990)、《周作人论》(1991)、《丰富的痛苦》(1993)、《人之患》(1993)、《压在心上的坟》(1994)、《大小舞台之间》(1994)、《名著重读》(1996)、《1948:天地玄黄》(1997)、《学魂重铸》(1999)、《六十劫语》(1999)、《中学语文教育门外谈》(2003)、《钱理群讲学录》(2007)、《我的精神自传》(2007)。
媒体推荐现在就要企图全面地臧否一下钱理群,似乎为时过早。因为他不是那种从南坡爬上山顶就从北坡坐缆车下去的人,他是上了山顶就不打算下去,要在山顶搭台唱戏的人。尽管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即他最好的戏已经在登顶的过程中唱过了,但在山顶上将要演出的戏绝对不会令人失望,则是基本没人怀疑的。
——孔庆东
一个读书人而没有见识过钱理群讲课的魅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一位学生的生动描述也许可以多少补偿一点这种缺憾。
——摩罗
钱理群的选修课在北大出名地受欢迎。限定中文系的课,外系的学生会来旁听;限定研究生的课,本科生也会来抢位子;原定小教室的不得不转移到大教室,因为人多,有时一学期要换几次教室。39岁考入北大做‘老童生’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瑶先生说,钱理群的课比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老先生讲得好。
——郑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主任)
我以为钱理群的话语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其优点与缺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个词里面。因为真诚,所以在一切场合几乎都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性情:喜怒哀乐,任情而发;放言无忌,率性而谈。——我觉得钱理群那种不唯风不唯上的话语方式,倒是值得我们今天学术文化界的广大人士好好学习的。
——高俊林(读者)
我在北大的10年,通过听北大张岱年、季羡林、吴小如、钱理群、陈平原、厉以宁、孙玉石等名教授的课程或学术讲座,使我慢慢摸索出治学的一些路径。其中钱理群教授与陈平原教授对我治学影响尤深。他们两位不愧为中国当代学术界的巨擘,我也常常为他们的学术成就叹为观止,甚至感到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困惑。但我在听他们的课程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中,发现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欣赏他们,主要是欣赏他们从事学问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独立的人格,敏锐的学术眼光以及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从他们身上,我渐渐读懂了北大,正如钱教授对北大精神概括为八个字: “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创造的激情。
——北大学生
凡阅读他的作品和聆听过他讲演的人,大概都能被钱理群的笑声所感染。在他讨论“困境”的同时,他几乎就已指出新路了。他的“挣扎”有鲁迅式的绝望、悲怆的一面,但“挣扎”的另一面又是他“自我生命的深化、升华,以至新生”。似乎“困境”和“挣扎”本身就是一种新生的动力。
——青年读者
印象中,在国内学者中,余世存先生是少有的能对80后一代给予肯定和抱有期望的人。而更年老的钱理群先生,同样对年轻一代予以热心关注和宽容对待,无论是之于余世存先生那代人,还是之于当下的我们80后一代。读来让晚辈心潮澎湃,却也诚惶诚恐!
——一位80后
编辑推荐带着体温的思想,承载希望的激情。
一个不断求知探索的学者与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饱经生活历练的智者和我们真诚对话,让他带着体温的思想温暖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北京大学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直面现实社会,用切身的生命体验与青年朋友分享他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入思考和领悟,倡导青年脚踏实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
怎样面对我们的内心,我们将怎样生活?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为何读书?如何读书?寻找失去了的“大学精神”在“苦痛的沉默”中“沉潜卡年”?今天中国不能没有梦,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志愿者:一种新的人生价值理想,对社会、历史、民族的承担,对自我生命的承担,对学术的承担,在追寻逝去的精神里重新起步,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我常常想,一个人最合理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用两句话来形容,就是“脚踏大地,仰望星空”。作为人来说,尤其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要使我们获得健全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一是如何脚踏大地,如何和我们生存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保持密切联系;另一个就是如何仰望星空,有一种超越于物质现实生活的精神的追求。
——钱理群
在一个精神上出现集体郁闷与无聊的时代,教育上正统的话语早已不过是一种训练有素的集体搪塞,久而久之假作真时真亦假,大众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兴趣,一味跟着市场化的潮流,急功近利,在高度物质化的轨道上一路狂奔,直到精神委顿。而青春的本性却容不下这犬儒与萎靡,青年人总会在困惑中追问,对此我们的学者精英似乎有点集体失语,让人感觉只剩下一个人在战斗,他就是被称为北大的一面旗帜的钱理群先生——数年来坚持与青年学子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从一个论坛到另一个论坛,一次次充满激情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无数颗年轻的心。他还长期以通信的方式,和青年朋友一起探讨他们所面临种种社会问题,解惑答疑,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和言说他所敢于直面的世界,他对青年真诚、平等、尊重的亲切态度,他敏锐的思想、澎湃的激情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影响感染着无数的青年。
这是一个不断求知探索的学者在与我们共同思考,这是一个饱经生活历练的智者在与我们真诚对话,让他带着体温的思想温暖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目录
上编 演讲词十六篇
1.漫说大学之大
2.寻找失去的“大学精神”
3.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思考
4.如何看待“80年后”这一代?
5.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
6.“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
7.“我们”是谁?
8.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9.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10.我的两个提醒
11.承担,独立,自由,创造——谈谈“民国那些人”
12.巴金和他们那一代人
13.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代人所受的教育
14.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迅
15.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16.关于“鲁迅的演讲”的演讲
下编 书信五
……[看更多目录]
文摘上编 演讲词十六篇
1.漫说大学之大
今天看到同学们,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事。四十八年前我十七岁,考取了北大中文系,也是非常的兴奋,同时也有点惶惑。我想,这是跟诸位上大学的心情是一样的。上大学对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当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同学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一、大学时代:人生的盛夏
为什么说这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呢?根据我的经验,十六岁到二十六岁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十六岁以前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赖于父母和老师,十六岁以后就开始独立了,二十六岁以后就开始考虑结婚啊、生孩子啊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时间就不多了。而这十六岁到二十六岁十年之间,大学四年又是最独立,最自由的。当然如果你想延长的话,你还可以考研究生,将这四年再延长一下。如何不虚度人生中这最自由的、最没有负担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四年的时间,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大学之不同于中学,最根本的转变在于:中学时你是未成年人,对你的要求很简单,你只要听老师的、听父母的,按照他们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学你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权利,但又不到尽公民义务的时候。中学生和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学生是被动地受教育,而大学生是主动地受教育。当然在大学你还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听从课程的安排,那是国家教育对你们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地设计和发展自己。有同学给我写信说我考上大学了,满怀希望进大学,结果一上课就觉得老师的课不怎么样,对老师不满意。我觉得其实每个大学都有一些不太好的老师,北大也一样!不可能所有课都是好的。中学老师不太好的话,会影响你的高考。但是在大学里,关键在你自己,时间是属于你的,空间是属于你的,你自己来掌握自己,自己来学习。不必像中学那样仅仅依赖老师,需要自己独立自主,自我设计。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学是干什么的?你到大学来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个很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一切都顺其自然。他说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小学和中学是人生的春天;大学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节;毕业后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人生的季节跟自然的季节是一样的,春天该做春天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