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诗歌词曲,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奚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0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4262839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外文书名: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汉诗,是对业已丧失活力的古代文学传统的反抗,也是对20世纪迅速变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状况的反应。她论述了促成诗之革命的诸多因素,指出随着终极价值体系的丧失,文学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现代汉诗,作为一个私人的、内向的、与众不同的世界,传统诗歌中不能想象的艺术实验可以轮番试行。作者强调中国现代诗所独有的文体风格特征,还论述了1917年后的中国现代诗对西方现代性影响的自觉接受,既是中西合壁,又是传统的变体。
作者简介奚密,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文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兼加州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包括:《现当代诗文录》、《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中类传统》、《诗生活》、《芳香诗学》等。
编辑推荐《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是海外第一部通论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著作。作者审视了诗的理论与创作,对其作了文学的与历史的定位,以此阐释了现代汉诗何以会取现在的路径,并与三千年的中国旧诗传统相对照。
现代汉诗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它勇于在古典经典传统之外另辟蹊径:从诗人何为到何谓诗,如何诗的反思,几十年筚路蓝缕,引发了多少争议?又开创了多少新局面?现代汉诗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对诗作为一个形式与内容之有机体的体认和实践:没有新的形式,哪能包容新的内容?没有新的文字,哪能体现新的精神?所谓现代,所谓先锋,如此而已。
——奚密
目录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诗的新向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第二章 流放与超越:作为悲剧英雄的诗人
第三章 意象,隐喻,跳跃性诗学
第四章 现代汉诗的环形结构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创新的继承
第六章 结语
……[看更多目录]
序言西方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介绍与翻译,但并未形成气。候。50年代中期,旅美的夏志清教授和捷克的普实克(JaruslavPrusek)教授分别对晚清、五四和以后的文学,展开宏观研究。这两位学者理念背景有异,学术立场不同,他们所发展出的文学史观因此形成精彩对话。
夏志清承袭了英美人文主义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以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方法细读文本,强调文学的审美意识和人生观照,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摘星月争辉
星星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并不罕见。早在《诗经》及((楚辞》里,它就相当普遍。又如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Schafer)所指出的,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星星意象,扎根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宇宙观。①但是,这种意象上的类似只是表面的。事实上,现代汉诗的星星意象已超出传统文学中的意涵;后者以宇宙与个体之间的感应,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根本前提,而这对许多二十世纪中国诗人而言,已不再具有太大的意义。相对于古代的宏大宇宙观而言,现代汉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是建立在比喻的逻辑上的。就其精神内涵来说,现代几乎与传统概念相对立;前者强调疏离与个性,远甚于普遍、本质的对应。传统概念侧重表现万物间固有的协调和秩序,而现代意象则暗含着个人对其所处的压抑环境的叛逆和最终超越。
为了进一步理解星意象在现代汉诗中所担任的新角色,我们可以将其与传统诗歌中的月亮意象略作对比。没有实质性的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月亮(地球之外明显被关注的天体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没有负载孤独与超越的双重意蕴。这一点上,星星意象的凸显揭示了现代汉诗打破偶像的取向。古典诗歌里,月亮的意义已相当稳固,以至于不大可能再赋予新意。②尽管在这里我们无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