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地方史志,
品牌: 熊月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7452404/9787807452409
·条形码:978780745240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从多时段、多角度、多侧面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进行研究。在卷目设计上,既有以空间为维度展开的;也有以职业、阶层为维度展开的,还有以国别、民族为维度展开的。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衣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兼及其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本书以研究近代上海为主,兼及古代、当代上海。开展城市社会生活研究,为的是从更加日常、更加具象、更加细致、更加深入的层面,揭示上海城市的文化个性,特别是其异质文化交织的特质。
目录
代序:上海史研究五十年
第一章 公园、雕像及其象征意义
从夷园到公园
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上海外滩公园歧视华人社会反应的历史解读
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
上海的几尊毛泽东塑像
第二章 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西洋乐队在近代上海的印迹
出入于中西之间
——近代上海买办的社会生活及其文化特征
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
——以1927年至1943年为主要时段的考察
第三章 市民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
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
——兼论政府与社会团体近代化的关系
为免征粮食营业税而斗争
——以1945年至1949年上海米商为中心的考察
上海“文革”时期的蔬菜生产与供应
第四章 文化市场与出版业变迁
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
略论辛亥时期的上海报刊市场
从全国性到地方化:1945年至1956年上海出版业的变迁
第五章 都市、腹地与区域互动
从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
近代上海道契与明清江南土地契约文书之比较
粤资金融机构与旅沪粤商商贸活动之关系
——以国华、广东银行为中心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全院科研人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审时度势,明确定位,提出把上海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以此为导向,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使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社科院50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伊始就以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我院的科研人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积极投入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1959年4月,经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议,在上海召开了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主题的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为此,经济所成立了三个调查组,兵分三路同时开展社会调查,写出了11万字的6个调查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记载了有关价值规律作用的许多生动资料,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61年,姚耐、雍文远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社会主义部分)》出版,它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发行量达20多万册。
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我院的科研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9月,由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编撰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学术月刊》、《新闻日报》及国外学术刊物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评价。1958年以后,历史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行为罪行》、《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戊戌变法史论丛》。
文摘英国人以坚船利炮相胁迫,迫使颟顸的清朝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在该条约中,上海被定为通商五口岸之一。中英《南京条约》虽允许英国人携带家眷在昕列五口贸易通商,但具体没有议及居留地点。直到1843年10月订立的《虎门附加条约》,又名《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其中第七款提到英人租地事宜,规定领事官须与中国地方官员具体商议。
随后,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抵沪。当时来沪的外国商人,大多是匆忙的过客,做完生意随后离去,留居上海的一些英人只能借住在县城外沿黄浦一带的民房,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巴富尔本人这时也在上海县城内东、西门之间的西姚家弄,租赁到一处顿姓住宅,作为英国领事馆临时住地,年租金为400元。期间,巴富尔曾与上海道台宫慕久会商开埠事宜。1843年11月17日,巴富尔宣告上海开埠通商。当时划定的通商开埠区域,计自吴凇对面,黄浦右岸旧炮台划一直线至宝山角起,直至上海县城为止,包括上海至吴淞口黄浦江之全段。随即巴富尔与宫慕久开始就上海居留地问题进行谈判。
英国人选择上海县城北边的这块土地作为开埠区域,有其深意,濒江近海,空间开阔,内可扼上海县城,外能引重洋巨舰。然而,从传统上地经济角度来审视,这片上地与上海西部的青浦、松江一带相比,农业条件相对差些,其滩地也无太人的农耕价值。因此,圈出这样一块土地作为“华洋分居”的居留地,在清朝官员的眼里自然没有什么障碍。在酌议届留地形式问题时,中英双方的交涉却颇费周折。巴富尔提出卖绝土地,这为中国法律所不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观念在中国土民中根深蒂固,尽管在我们的传统土地关系中已分解出多种权利,诸如田底权与田面权的分离等等,但从法理上说,全国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皇帝的,如果把这些土地卖给外人,皇帝岂不是丧失了这部分产业?所以,作为“夷人”的英国人一提出要买绝土地,当即遭到上海道台的断然拒绝。后巴富尔请英国政府出面,向中国当局要求买下整块土地,也因条约上无此项规定而搁浅。几经商讨,后同意采取租地这个折中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