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大学人文读本)
分類: 图书,教育,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品牌: 夏中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5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36508/9787563336500
·条形码:978756333650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学人文读本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人与自我》共有10章,包括:“人文精神的旗帜”、“人生需活出意义”、“回到日常超越日常”、“心灵因博大而悲悯”等。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最终担当起这偶然而至的生命。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并穿越欲望主体,向自由的精神境域迈进?又如何承担和消化外在的和精神的风暴,锤炼自己的心志,向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
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作者简介夏中义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导。
2003年前,曾供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案研究,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代表性专著有:《艺术链》(上海文艺,1988),《世纪初的苦魂》(上海文艺,1995),《思想实验》(学林,1996),《新潮学案》(上海三联,1996),
《九谒先哲书》(上海文化,2000),《学人本色》(广西师大,2000),《王元化襟怀解读》(文汇,2004),《从王瑶到王元化》(广西师大,2005),主编《百年学案典藏书系》第一辑四种(北京大学,2005)。
编辑推荐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
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人与自我》中说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目录
本卷导言 刘锋杰
第一章 大学:人文精神的旗帜
我的大学观 雅斯贝尔斯 怀特海 德里达
“高贵的精神隐修院” 莫伟民
北大校长论北大 蒋梦麟 蔡元培 胡适
《梅贻琦先生纪念集》序 尚传道
大学的深层温度 张博树
永远的校园 谢冕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二章 人生须活出意义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冯友兰
幸福、献身和意义 加德纳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罗杰斯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马斯洛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信条 弗洛姆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三章 回到日常 超越日常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雅斯贝 尔斯
内心生活的消失 霍克海默
凡夫俗子批判 叔本华
精神的魅力 张炜
为学与为人 牟宗三
“慢慢走,欣赏啊!” 圜朱光潜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 阿格妮丝?赫勒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第四章 心灵因博大而悲悯
感恩与善待 阿尔贝特? 史怀泽
散文诗四章 屠格涅夫
侠出于伟大的同情 罗家伦
我有一个梦 马丁?路德?金
无梦楼随笔 张中晓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摩罗
人道主义良心 弗洛姆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五章 青春? 性爱? 身体
青春期 阿德勒
性欲与可爱 D.H.劳伦斯
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指南 W.诺曼.皮滕杰
爱在人生中的地位 罗素
爱与意志 罗洛?梅
心灵的羞涩与身体的羞涩 马克斯?舍勒
编者旁白 富华
第六章 婚姻?家庭?代沟
第七章 我是女性但不主义
第八章 角色的自期与自律
第九章 直面苦难的勇气
第十章 生与死的对话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可从两方面来回答。若着眼于建设性,《读本》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若着眼于补偿性,则毋庸讳言,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久矣。
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且不说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也不说大学生在校往往圊于学科分支细化而诱发人文视野萎缩,以致“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本属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尚且如此,更遑论非人文学科的理、工、医、农等专业了;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也因偏于政治导向与心理调节,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虽然一个大学生从18岁跻身高等学府,到22岁本科毕业,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他本就有权要求大学设置有关“精神营养”教程;虽然一个现代意义的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崛起时,它便是以“精神城堡”的英姿,而非“职业培训所”的招牌,昭示于人类社会的。应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大学,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北京大学,又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然俱往矣,今非昔比,但无碍后人来日可追先哲。
文摘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仪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牛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的生命的,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缥缈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他们就必须经历人生追求真理的痛苦磨难去寻求理想的亮光。
我认为,大学的理想始终存在着,只要西方国家的大学里还把自由作为其生命的首要原则,那么实现这种理想则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依赖于理解这一理想并将它广为传授的单个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