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体制与改革,
品牌: 王全春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10072086
·条形码:978701007208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式将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演化问题纳入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并以全球化的视野,重点研究产业转移的趋势、原因、效应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演化方向,进而从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之问的关系揭示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化的新路径,提出了中部地区如何应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浪潮的政策建议。这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对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互动理论、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进行了回顾。通过从概念提出到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比较深入的分析,指出产业转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和结果,更是产业结构演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世界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是显著而复杂的,特别是对于非均衡发展中地区而言更是如此。
第二章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作了深入和详细的研究。总体上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二、三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工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上升比较快。与此同时,本章在详细分析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重点分析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原因、特点、趋势。指出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提升机遇,同样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发展压力前所未有。进而对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和原因,以及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滞留效应”和逆向转移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演化的背景和动态作一个总体把握。
第四章论证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从总体、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四个方面详尽分析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的积极效应、存在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所在。特别指出在中部地区这样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的特定阶段,政府对于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和规制是必然和必需的。
第五章阐述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策略。在详尽分析中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产业转移承接宏观、微观背景和转移产业承接优势的基础上,重点从产业规划、载体建设和环境创新等方面提出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演化的政策建议。
目录
导论
一、中部地区——一个地理经济概念
二、产业转移——区域的一种经济互动
三、产业结构演化——一个悠远而常青的研究领域
四、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五、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定位和思路
第一章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经济互动理论
第二节 产业转移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理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部地区产业建设历程回顾
第二节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进步
第三节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
第四节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
第三章 产业转移综述及分析
第一节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
第二节 国内产业转移分析
第三节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分析
第四节 滞留效应和逆向转移
第四章 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效应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总体效应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农业结构的效应
第三节 产业转移对工业结构的效应
第四节 产业转移对第三产业结构的效应
第五章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策略
第一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背景和优势分析
第二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产业规划策略
第三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载体建设策略
第四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创新策略
结语
一、基本结论和创新观点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部崛起,国之大事;产业转移,全球潮流。世纪初年,正属西部、东北大举之时,中部尚鲜有关注,择此课题研究,其意义与先生良苦用心显而易见。然于己之学识阅历,可谓勉为其难。赖先生悉心教授,藉前人难得之基础,略有感悟,然内心始终勉强。近岁工作已步常态,偶有闲暇,立意完善文章,断断续续,年余方毕。今得资助付印,惟愿后来研究与实践之人从中略有启示,亦安先生、父母期待之意。
三余载,得宋涛先生垂爱,相随左右。宋老乃学界泰斗,其为人、为学、为事之大义、高洁、严谨、博达深得各界敬仰。先生时时告诫:苦修经国济世之道,恪守富民兴邦之责。师从先生,全春一生之荣耀!然终因天资驽钝,又用心不一,悠悠三载,未得先生真谛,以致学术荒芜,文章粗糙,时时深为愧疚。三十余载,尤需提及和感恩父母。
文摘第一章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经济互动理论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并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而构成相互作用的区域经济体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其中发达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地区处于被动地位,但相互的发展地位及其影响力又是动态的、此消彼长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内部变化与外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达区域与发展中区域互动理论,主要是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及对各自影响的机制问题。
一、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Myrdal.Gunnar,1898-1987)在考察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过程中提出,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缪尔达尔首次提及这个概念是在其《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年)一书中,后陆续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和《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1970年)等著作中对这一理论加以丰富和完善。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产出和收入、生产和生活、制度和政策等动态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非均衡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