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针灸甲乙经(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学,针灸,
品牌: (魏晋)皇甫谧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8049071/9787508049076
·条形码:978750804907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医名著浩如烟海,积淀了数以千年的精华,养育了难以计数的英才,昭示着绚丽无比的辉煌。历史证明,中医的成才之路,非经典名著滋养下的躬身实践,别无蹊径。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宝库,如何在这个宝库中迅速找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者最需要的著作,这是不少中医人士在读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丛书,汇古代名医巨匠临证经验,集当今专家学者集体智慧,有针对性地从数以万计的医著中精选书目百种,采用最佳版本为底本,认真校勘,合理注释,撰写导言,添加按语,分门别类,结集出版,以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一卷在手,可以获得一把打开某个领域知识大门的钥匙;全套在握,可以获得一组破解整个中医学发展的密码。
所谓“必读”者,学医之人不可不读,业医之人不能不读。此乃学医之门径,业医之津梁,案头之必备。愿《百部名著》成为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的良师益友;愿本套丛书成为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及各图书馆的永久珍藏。
《针灸甲乙经》是该丛书之《针灸甲乙经》。
编辑推荐《针灸甲乙经》之于针灸学,犹如《伤寒论》之于大方脉、《本草经》之于中药学。如果说皇甫谧只是将《素问》、《九卷》、《明堂》三书按新分类重编,为何后人的评价那么高? 皇甫谧研究的三部经典,唐代杨上善同样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为何皇甫氏的书称作“针灸经”,而杨氏书却仍然是《黄帝内经》和《黄帝明堂经》的一个传本或版本?二人所做的工作本质区别是什么? 究竟采用什么样的读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正确理解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进而最终超越皇甫谧,读出原作者视野之外的精彩? 如果限定10天读《针灸甲乙经》,你会用几天去分析、体味它的结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结构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针灸甲乙经》导读,将带领《针灸甲乙经》的每一位读者思考、探索这一个个诱人的问题,迈上一层层登堂入室的台阶,去领略《针灸甲乙经》的真景全貌。
目录
针灸甲乙经(精编版)编辑说明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序例
卷之一·藏象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一
五脏五官第二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三
四海第四
精神五脏论第五
四时五脏第六
卷之二·经络
十二经脉第一
营气第二
十二经标本第三
经脉根结第四
脉度骨度第五
络脉皮部经别第六
经筋第七
奇经八脉第八
卷之三·腧穴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人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
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夹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髂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卷之四·诊法
卷之五·针炙法
卷之六·辨症与设方
卷之七·伤寒热病
卷之八·肿胀积聚
卷之九·头身肢体分部病症
卷之十·风、痹、痿证
卷之十一·杂病
卷之十二·五官与妇儿病症
附录:穴名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法宝。历代医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名著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的必由之路。
纵观古往今来的名医巨匠,无不是通过熟谙典籍、躬身实践而登上中医药学术高峰的。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在书的催化中,锤炼为万代永传之宗师的;药圣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是在书的滋养中,磨砺为千秋不朽之巨匠的。可以说,凡有成就的名医和学者,尽管他们各自的成长道路不同,或家传,或师承,或自学,但“学经典,读名著”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已经证明,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是每位医家成功的门径。不读书,就谈不上扎实的继承;无继承,学术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奢谈创新和进步。
经典著作不仅是理论家的治学根底,更是临床家的活水源头。诚如徐灵胎所言:“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历代名医都把读熟、背熟经典名著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已故名医岳美中先生亦曾颇有体会地说道:“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以得心应手。”“学医必须读书”,早已成为医家之共识。
实践告诉我们,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源泉。临证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防病治病的基本途径。师承是按照中医学自身规律传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学科特色。这三大要素,互相关联,各有侧重,不可偏废。但三者之中,读书是最基本的路径。只有多读书,才能加深对中医药学的认识,才能增强对其内涵的领会,才能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如果读书太少,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则难以登堂窥奥,临证则辨证不精,用方不活,仅能知常,而难达变,要想提高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是很难的。
有鉴于此,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华夏出版社的密切配合下,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发起“学经典,读名著”的大型读书活动,旨在培养、发现并推出一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文摘关元,小肠募也,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壮。
中极,膀胱募也,一名气原,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
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任脉别络,夹督脉、冲脉之会。刺人二寸,留三呼,灸三壮。
幽门,一名上门,在巨阙两旁各五分陷者中,冲脉、足少阴之会。刺人五分,灸五壮。
通谷,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五分,灸五壮。(
阴都,一名食宫,在通谷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石关,在阴都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商曲,在石关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脐旁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中注,在肓俞下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刺人一寸,灸五壮。
四满,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人一寸,灸五壮。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I寸,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I
横骨,一名下极,在大赫下一寸,冲脉、足少I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I
不容,在幽门旁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四肋端,相去四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五壮。(注云:刺入八分。又云:下至太乙各上下相去一寸。)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人八分,灸五壮。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关门,在梁门下,太乙上(足阳明脉中间穴外廷),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太乙,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天枢,大肠募也,一名长赂,一名谷门。去肓俞一寸五分,夹脐两旁各二寸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外陵,在天枢下,大巨上,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大巨,一名液门,在长豁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