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学,综合,
品牌: 贾海忠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315042/9787802315044
·条形码:978780231504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是作者贾海忠博士将自己多年来对中医的思考、体悟和临床经验口述亲传给在中医药大学念书的儿子时的录音整理,内容精彩而真实,语言生动而朴实,读来非常轻松,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贾海忠,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先后就读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编辑推荐《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作者的师爷朱良春教授、师父史载祥教师分别写序嘉许并推荐。著名中医学者毛嘉陵在跋中写到“如果不是他的心得和自己认定的正确的知识,他能去骗自己的儿子吗?因此,他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可信的,也是值得读者在临床实践中去学习借用的。”
目录
第一章 我的中医之路
初识中医
着迷中医(上)
着迷中医(下)
第二章 临床体悟(诊断)
1神形分治论:我对疑难重症的一个突破性思路
传统中医习惯将五脏之神和五脏之形混为一谈,对具体脏形组织的病变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神志活动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和差异的研究比较欠缺,所以不便于有效的指导临床的辩证治疗
这一讲就弥补中医的这一缺憾。
2如何“预测”病人体温变化并能“超前用药”?
自然界阴阳节律和寒热节律是一回事吗?若不是,两种节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种节律在人与环境之间是否保持一致呢?这些关系对我们诊治疾病有何指导份值呢?中医界始终没有关注这个事,始终都是把阴阳节律和寒热节律混为一谈,好像是一说阳就是热一说阴就是寒
3证的困惑:对辨证论治的悟彻
证作为辨证施治的核心要素,它的定义在教材中讲得很清楚,正因为它至关重要,所以有关证实质的研究一直作为国家重点资助的项目,在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之后结果如何呢?搞明白了吗,请问哪项研究又能使临床疗效提高,哪怕一点点呢?
4“症、病、证”:临床治疗如何用好“三板斧”
搞明白“症、病、证”的真实意义,自然就晓得它们的具体指导价值了。
5“虚实真假~寒热真假”与“脉症从舍”:相互矛盾时该如何取
舍?
基于我20多年l临床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认为“虚实真假”、“寒热真假”、“脉症从舍”是中医里的理论性错误,为什么敢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呢?
6“主观感受”和“客观检查结果”哪个更重要
患者的主观感受对于医生来讲就是疾病的客观表现,医生收集的客观体征和理化检查结果往往带有医生的主观色彩,你说,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哪个更加重要?
7为什么辨证无误而治疗竟然无效?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辨证很准确,谁都说对,但是治疗没有效果有没有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这就是我们要深刻思考的。
8治此愈彼:病人的惊讶喜悦和医生的“喜忧参半”
经常在报纸杂志或中医书籍中见到“治此愈彼”案例报道,给人以神奇的感觉,这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9“病因属性”和“病证属性”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变脸”
病因属性在疾病过程中是否恒定不变?如果不变的话又怎么有“寒邪入里化热”、“湿热伤漳化燥”这些说法;如果变化,其中奥妙对临床又有多大帮助呢?
10“怪病从痰治”: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何内在一致性?
中医提到的“无形之痰”比较难以理解,“无形之痰”所致疾病使用治疗“有形之痰”的方药又有很好的效果,其中奥妙是什么?
11面对多种辨证体系,选用何种最优?
中医的辨证理论丰富多彩,比如说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三阴三阳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这么多的辨证体系,临床上几乎都能够周到到底哪一个体系最好呢?
12中医诊断的“模糊”,恰可直击疑难病“软肋”
学完中西医之后,总能听到一些说法,认为中医的诊断太模糊了,不如西医诊断明确,所以就认为相对于西医的诊断来讲中医的诊断没有什么优越性,真的是这样吗?
13如何诊治类似SARS那样的“未知难症”?
相对于西医的病因学说,中医的病因学说似乎显得笼统模糊具体病因的描述不如西医精确,难道中医的病因学说就没有什么优越性了吗,
14“有诸内必形诸外”:面对矛盾症状,如何抓住本质?
中医经常提到“有诸内必形诸外”怎么来理解这句话,难道就没有“有诸内形不诸外”的情况吗7
15左右手脉象全然不同,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在依据脉象诊断血瘀证时基本上是根据绝对的脉象,很少根据双侧脉象的相对变化来考虑,这里就介绍这方面的体会。
16诊断学课本没有讲到的使用舌诊“小秘诀”
苔燥在什么情况下可用大热药?舌红绛少苔什么情况下需用温补药?舌颤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瘀血舌象有几种?各种瘀血舌象如何选药?
17如何辨清“痛苦的病位”和“病变的部位”?
痛苦的部位不一定就是具体病变所在的部位、如何确定痛苦的部位不是病变部位呢?
18胀的临床思辩与诊治途径
腹胀、头胀、手脚胀这些痛苦表述的病理本质是什么?如何选药治疗?
19水液代谢疾病越辨越明
在临床上我们无论遇到水肿,还是遇到便秘,或者是遇到无尿、尿多,或者是出汗多、出汗少,所有的这些都与水液代谢有关,在临床分析的时候,从水液代谢的过程中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键的问题。
20味觉异常的临床意义
味觉是如何产生的?一生中是如何变化的?不同的味觉异常有何临床意义?什么叫味觉适应和味觉增敏现象。这些对临床治疗选药有何启发?
21中医辨证的“点、线、面、体、时”五位一体
下面讲诊断这部分的另一个题目,就是辨证水平的高低如何体现?因为中医整个的施治过程就是一个辨证论治,怎么样来体现辨证水平的高低和治疗水平的高低?不是说没有标准,也不是说没有办法衡量。其实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辨证水平的高低,所阻我们在这儿就要谈一下辨证水平的高低是怎样来体现的?
第三章 临床体悟(治法)
1我对临床治疗基本原则的探索和应用
临床治疗基本原则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就是总的指导思想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再一个就是技术层面上,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2对中药“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的追问
由于升降浮沉很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临床医生面前,所以就给某些药物确定7这方面的功效。这是误把现象当功效,误把“升降浮沉、升清降浊”当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作用来看待。
3“相反相成”:攻克虚实寒热错综复杂之难症的“利剑”
临床治病时,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相辅相成,但是不容易理解相反相成,然而作为一个好的中医医生,必须善于应用这两个治疗思想。
4质疑“利小便实大便”的千古定论
在临床中发现,只要想应用”利小便实大便”这 理论指导泄泻的治疗,就必须使用五苓散、参苓白术散、车前子这些方药,如果你不用这些方药,用其他利尿药就起不到这个作用,因此我就想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
第四章 瞄床体悟(疾病)
1临床常遇而无奈的“戏医症”如何诊治?
戏医症是对多种治疗方法能够迅速取效而且使这些疗法迅速失效的一类病症,它有哪些种类?声生机理是什土?如何应对?
2我自己发现的心绞痛特效穴位
下面栽再介绍一个经验这是我在临床上自己发现的一个经骑,治疗心绞痛的一个特效穴位。
3支饮诊治经验例谈
在现代中医临床上,张仲景有关支饮的论治方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它相当干现代医学讲的什么病?疗效是否强进西药。
4心血管疾病防治女何“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可以说投入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最多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确实是突飞猛进,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把心血管疾病彻底控制住,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关键
在于这个思路,从思路上来讲现代医学的思路比传统中医学的思路要差一些
5屡试屡效:发现乙脑治疗新法则
在治疗乙型脑炎这类病的时候,一般来讲,中医的经验就是用白虎汤,以及后来总结的白虎加苍术汤,说疗效不错,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好。但是我在临床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疗效并不理想,经过仔细的临床观察,发现了一些被人们忽视的临床特征,针对这些特征,结合前人的经验,我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6打破常规:我用“醒神药”治疗失眠
我们习惯于用安神药治疗失眠,但很少有人用醒神药治疗失眠,醒神药真的能治疗失眠吗?有什么使用技巧。
7神经官能症:十年一剑终开悟
神经官能症虽然对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威胁,但患者自己感觉却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戏医特点,那么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用什么方药?
8思路大开治疗“怪病嗳气”
暖气是个常见症状,但敲击身上任何一个地方就出现一次暖气就比较罕见了,怎样认识其产生机理?又如何对其进行治疗?古书里没有发现答案。
9味觉异常:八方名医来垂教
味觉异常的治疗,中医虽然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但是如果把发现的一些味觉生理病理规律引入进来,中药治疗的效果还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10针到病除:运动性损伤的速效疗法
运动性损伤疾病比如岔气、腰扭伤,如果用药物治疗效果很慢,针灸治疗这一类病就非常快,一般来讲急性的针到病除,时间久的针几次就好
11大便异常:通常不易想到的治疗方法
大便异常包括便秘、泄泻,还包括便秘与泄泻交替如何进行有效地治疗虽然不是难事,但也并非易事。大便异常的关键如何分析?如何不用泻药治疗便秘、不用涩药治疗泄泻。
12前列腺炎:饮食与药物几乎同等重要
前列腺炎治疗起来比较麻烦,比较容易复发,怎样才能取,导比较好的疗效,又能避免复发呢?
13鼻衄治疗:让实习学生惊讶的奇效
鼻衄一般的处理都是用填塞的办法,西医用纱布浸上副肾素局部填塞,这种办法确实是可以取得比较快的效果,但是它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很大,有没有不用填塞办法也能迅速止住鼻衄呢?
第五章 临床体悟(方药)
1辨证用西药:让中医大夫“如虎添翼”。“什么是中药?什么是西药,西药能够辨证应用吗
西药辨证应用有何实际意义,必要性、可行性、优越性有哪些?
2以“五苓散”为例敢对教科书说不!
在讲祛湿剂、利水剂的时候,五苓散是一个代表方,在历代的方剂学中,一般都把五苓散当成一个利水方对待,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但是纵观五苓散的记载,我不敢苟同。
3中医界从未提及的“药物超感官属性”之临床应用
什么是药物的超感官属性?这些属性的临床意义实际上非常重大,但是在整个中医里面基本上没有涉及。
4近十年被人逐渐淡忘的“中药双向调节”有何重大意义?
中药双向调节现象被提出来已经快30年了,曾经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近1 0多年又逐渐被人们遗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双向调节是怎么产生的?双向调节现象是否隐藏着重要的规律我们还没有搞明白?
5针对中药毒性的“小心”与“放胆”
很多人说中药无毒副作用,没有毒副作用还是药吗'又有很多人说中药毒副作用很大,因此反对中医中药,大有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的决心。到底如何来看待这些争论?这一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6耐药性:中医是如何躲避这一“暗礁”的?
随着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紊耐药现象的出现人们就不得不加快研制新抗生素药物的步伐,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耐药这个问题,而应用数千年的中药,难道它就不面临这样的问题
吗?实际上从来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为什么中药里面没有出现耐药问题呢?中医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7从“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看如何“批判式继承”
在中药里面经常有这么一句话,叫“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这到底符合不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呢?
8“人参上火出血”:看如何变中药“弊”为“利”?
经常讲吃人参上火,人参上火的原理是什么?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呢?
9中药归经:中医探索之路该怎样走?
归经研究存在哪些严重的逻辑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错误?至今没有能够确立一个公认的、完善的、能够有效指导归经实验研究的原则和科研方法,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和研究方法呢?
10理气活血是攻克疑难重症的“催化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活血化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比较大的,而且化瘀药的应用也可以说是太广泛了,几平是没有哪一种病不可以用活血药的,也几乎没有哪一个病用上没有效的,这就让我产生一个困惑,出现了一个无病下血瘀,无病不活血,这样一个状况
11打通中药“五味”与“五臭”的神秘通道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段文字讲出了什么道理。,
12“大方”与“小方”:如何“药无虚发”?
在治病的时候,有的大夫开方子很大,有的方子很小,但是大方子把病也治好了,小方子也能把病治好,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3如何精准确定方剂中的“君药”?
君药在方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剂量用得比较大,正因为这样,我们常常错误的认为处方里面用量大的就应该是君药,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第六章 临床体悟(其他)
……[看更多目录]
序言当前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中医药的继承弘扬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深受鼓舞与激励。
中医同仁除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外,奋笔撰述,新著叠呈,数量之多,可谓空前盛况,但从质量来说,老生常谈,文献综述,小题大做,言之无物的似乎多了一些,读之徒然浪费时间,甚感乏味;但也不乏佳作,贾海忠同志的《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一书即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贾海忠主任医师是一位勤读书、善读书、重实践的中西医兼通的学者,真诚坦率,刻苦钻研,从医近30年来,多有体悟,屡发新论。此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娓娓道
文摘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农村出生的,当时整个农村都比较贫穷,能够把饭吃饱就不错了,所以说那时候生病也很少去医院,都是你奶奶用一些土办法治病。在我印象里面,比较深刻的还是农村常见病的十法治疗。比如说腹泻、痢疾,去地里下活把手割破了,或者突然的肚子疼,还有烧伤了、烫伤了,这种情况怎么处理,你奶奶掌握一部分这样的知识,都给我用过。
我记得那时候只要一拉肚子,你奶奶就弄一些以前咱们烧的那种炭火,滚烫的炭往醋里面一焠,就喝那个醋,喝完以后,吃上两个煮鸡蛋,基本上就好了,很简单,所以蜕有病不一定都是要吃药的,这些办法我到现在印象都很深。
那时候如果拉痢疾了,你奶奶就从地里面采点马齿苋(在咱们那儿叫马丝菜)回来,弄点玉米面和在一起蒸窝头,吃下上这个痢疾也就很快好了。
有的时候受凉了肚子疼,怎么办呢?我记得那时候你奶奶就用一个绳子绑上胳膊,先是抓住我的手,两个手从上往下捋,捋完了,绳子一绑,就在肘弯静脉的周围用缝衣针挑几下,挤一些血出来,然后很快就不腹痛了。
这种疗法咱们那儿叫“捋痧”、“挑痧”,这些招都还是比较灵的。
后记2002年贾海忠博士跟随其师父史载祥教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主任)到江苏南通去参加其师爷、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教授的一个学术研讨会,我也应邀参加这个活动.于是我们就在景色清秀、名贤辈出的江南名城相识了。短暂的接触.贾博士给我留下了一个待人宽容厚道、医药知识渊博的初步印象。这个认识在后来的深入交往中得到了验证,最终我们彼此成为了知己好友。
从该书自序中得知,他利用2008年春节休假给他正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大学的儿子贾岱琳连续讲了很多堂课。由于这本书是从讲课的录像中整理出